分享

食管癌

 新宇医馆 2018-07-12

食管癌

食管癌-分型对症

 

食管癌
  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部分的癌瘤,呈区域性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占消化系统肿瘤的第二位,北方较南方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病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
  从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的"噎膈"范围,早在隋朝的《诸病源候论·噎膈》篇中已指出:"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人胃即带痰涎而出。"指出了噎膈的病位在咽喉之下、胃之上,实际上是指食道病变。由于当时受历史条件所限,不能用仪器检查出病变的实体,但通过临床观察已认识到本病由于食管中出现肿物,使之狭窄闭阻不通所致。如清代杨素圆指出:"食道中系有形之物,阻挠其间,而非无故狭窄者明矣。"中医很早将噎膈归在难以治疗的病证范围,这也与食管癌的病情相符合。

 

一、病因病机
  食管癌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近10多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结合防癌普查和防治工作,对食管癌的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本病发生与饮食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如食物过硬、过粗或过烫,进食过快;长期饮烈性酒或进食某些刺激食物,或食用久储变霉的食物;或由于口腔卫生不好,口腔长期患慢性化脓性疾病,致细菌及其毒素随食物或唾液吞下,引起食管感染和炎症。通过调查也发现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或地区性等都与本病有关。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三个生理狭窄部分,即食管上段齐环状软骨处、食管中段被左右支气管跨越处,食管下段与胃连接处,其中以中段为多,下段次之。食管癌的组织形态以鳞状细胞癌为多见,腺癌和未分化癌较少见。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痰气瘀热搏结食管;另一方面则由于年老体虚或久病不愈,正气内虚,气血不足,导致食管干涩,梗阻不下,故本病往往出现正虚邪实的情况,给治疗带来困难,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
  1、饮食所伤:长期嗜饮烈酒,经常进食辛酸燥热之品,或进食变质腐臭之物,或饮食过热过快,过于粗糙等,致积热内停,耗伤阴血,咽管干涩。同时积热亦能灼津为痰,痰火胶结阻于食管而成本病。
  2、精神因素:因情志不遂,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脾失调,脾之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内聚成痰,痰气交阻。同时也能影响血行,致血行不畅而成瘀,痰瘀气滞交阻食道,妨碍饮食下咽而发病。
  3、正气内虚:年老体衰、气阴不足,或因病气血亏虚,复受精神、饮食等因素影响,致痰气瘀热毒互结,律血枯槁而发为本病。
  本病是一本虚标实的疾病,尤其病至后期,由于进食渐少,致脾之生化之源乏竭,阴血枯槁,阳气衰微,正虚日渐加重,痰气瘀热毒搏绪愈盛,出现正虚邪盛的难治局面。现将本病的主证分析如下。
  吞咽困难:食管癌初期、由于气郁痰阻,食道不利,放于进食后觉吞咽不利,伴有胸膈痞满不适,情绪舒畅时气机亦舒畅,胸骨后或心窝处梗阻或可暂减轻。痰气郁结日久,必挟有瘀血内结,则吞咽后梗阻症状加重,且能引起胸膈疼痛。病至后期由于痰气瘀毒结成癜块,阻塞食道,致不能咽下食物及水分,反而泛吐清涎。
  胸膈疼痛:初起仅为胸膈痞满不适,进食后觉胸膈部位有停滞感,此因痰气交阻,气机阻滞所致。日久瘀血内结,则胸膈疼痛渐加重,且部位也固定。
  身体消瘦:食管癌患者身体呈进行性消瘦,是由于吞咽困难日渐加重,饮食减少,化源逐渐告竭。痰气瘀热毒搏结日久,耗伤阴血身体失养,也致身体消瘦,肌肤枯燥。

 

二、临床表现
  食管癌早期的临床症状较轻,且呈短暂、间歇出现,往往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进食时胸骨后或心窝部有胀痛、或不适感、或有针刺样、烧灼样疼痛;有些患者觉得吞咽时有异物通过感,或在某一部位有短暂的停滞感觉,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初进干食困难,继之半流质,甚至全流质、饮水都难以通过。同时在咽下食物时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初为间歇性,后期则发展为剧烈而持续性疼痛。疼痛的部位往往与癌肿的位置有关,食管中段癌多为胸骨后疼痛,食管下段癌则表现为中上腹或剑突部位疼痛。
  到后期,病人迅速消瘦、营养不良、失水,呈恶病质。若癌肿压迫或转移就会现相应的症状如声嘶、剧咳、呼吸困难,或大出血等。

 

三、中医辨证治疗
  
痰气交阻型
  (临床见证)吞咽时哽噎不顺,进食时间胸膈闷胀,或有隐痛,或泛吐痰液及食物,苔薄腻,脉弦细。
  (治疗法则)理气降逆,燥湿化痰。
  (代表方药)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先煎),姜半夏9克,陈胆星5克,急性子9克,郁金9克,陈皮6克,厚朴6克。
  (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每次1-2瓶,每日2-3次;或三蛇胆半夏末,每次1-2瓶,每日2次。还可选用三蛇胆南星末、半夏糖浆等。
  (单方验方)
  1.石见穿20克,半枝莲30克,急性子30克,红枣五枚。水煎服,每日1剂。
  2.葵树子50-200克,猪瘦肉30克。加水1000克,煮至1碗,去渣,每日服2次。
  3.八角金盘10克,八月扎30克,石见穿15克,急性子15克,半枝莲15克,丹参12克,青木香10克,生山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芦根人参柿霜粥:鲜芦根150-200克(切细段),人参10克(切细片或剁末),粳米80克,柿霜15克。用芦根水煮30分钟,取汤,人人参、粳米煮成胶粘稀粥,溶入柿霜服食。
  2.鹑蛋牛奶饮:鹌鹑蛋4-5枚,鲜牛奶300毫升,冰糖20克。先打碎冰糖溶入鲜牛奶中,煮沸牛奶后冲鹌鹑蛋,稍为搅拌成蛋花,勿久煮。
  3.砂仁鱼肚肉末羹:砂仁6克(打碎纱布包裹备用),鱼肚50克(浸软切细丝),猪瘦肉150克(剁细末)。先用清水适量文火炖鱼肚至大部分溶化,再放入砂仁、肉末煮30分钟,去砂仁,和盐调味温服。
  
痰瘀凝结型
  (临床见证)吞咽困难,甚则水饮难下,胸膈疼痛,泛吐粘痰,大便坚硬,或吐下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质红或带青紫,脉细涩。
  (治疗法则)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代表方药)启膈散加减:川贝9克,郁金9克,丹参12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6克,沙参9克,蜣螂虫9克,急性子9克,昆布9克,海藻12克。
  (中成药)鹤蟾片,每次6片,每日3次;或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硼砂20克,火硝10克,全蝎10克,甘草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龙葵500克,白英500克,蛇莓250克,臭橘叶150克,鬼针草2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鸦胆子60克,桃仁120克,水蛭60克,生赭石240克。先将水蛭、桃仁、生赭石研细末,加入鸦胆子仁捣烂,每次10克,搅人藕粉内服,每日3次。
  4.蜈蚣5条,全蝎6克,白花蛇草30克,半枝莲60克,夏枯草30克,紫草根30克,山药15克,鸡内金10克,沙参10克,白茅根30克,旋复花10克,法夏10克,大枣15克。水煎去渣,加蜂蜜120克,煮成膏状,分3次内服。
  (饮食疗法)见痰气交阻型。
  气虚津亏,痰瘀凝结型
  (临床见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水饮及食物俱难咽下,形寒气短,或肩背疼痛,或声音嘶哑,或大量出血,舌质淡、苔光剥,脉细弱或细数。
  (治疗法则)扶正生津,化痰散瘀。
  (代表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15克,天花粉12克,石斛12克,丹参12克,桃仁9克,生牡蛎3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中成药)见痰瘀凝结型。
  (单方验方)
  1.守宫(壁虎)1份,薏苡仁2份,奶母子3份,黄药子3份。将上述药物用清水过滤以除泥砂,然后加入曲酒,以浸没药面为度,密封于陶瓷桶内,浸泡2周后启用。药物只能浸泡2次药酒疗效才佳。每日服饮3次,每次15-30毫升。空腹饮用,或进餐前吞服。有嗜酒患者,亦可适当增加药量,但每天不得超过150毫升。
  2.地龙5条,壁虎2个,猪胆、羊胆各1个。上药焙干研成细末,量约10克,分为2包。第1天晨起服大黄10克,白开水送服;第2日、3日晨起空腹各服上药1包,白酒60毫升。休息3日,再服。
  3.黄酒1000毫升,泽漆100克,壁虎50克,蟾皮50克,锡块50克。将泽漆、壁虎、锡块、蟾皮装入?肖毒的容器内,再将黄酒一次加入,每日搅动两次,注意密封,浸泡5-7日,滤出药渣,静置2日即可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25~50毫升,饭前30分钟服,天冷时可温服。服后,每次再调服壁虎粉2克及蟾皮粉1克。
  (饮食疗法)
  1.参乳五汁膏:人参10克,牛奶300毫升,鲜芦根60克,龙眼肉30克,甘蔗、雪梨各60克,生姜15克,蜜糖适量。上料煎,膏食,每次50毫升,每日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