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的生面孔与熟面孔

 摩羯天尘 2018-07-12




书画的价格,模模糊糊,让人觉得不可琢磨,然而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一幅作品,品质、尺幅、品相等很直观,这是直接影响作品价格的显性因素。此外,著录、传承等状况隐于作品的背后,虽不明显,但作用极大,人们也不会把它忽略。唯有一个因素很特别,若隐若现,外行不会注意,内行却极为在意,那就是,作品到底是熟面孔还是生面孔。

 

所谓生面孔,就是指从未在艺术市场露过脸,或者露脸频率低的作品;熟面孔是指在艺术市场上频繁露脸、换手频率很高的作品。生面孔招人喜欢,熟面孔往往引不起人们太多注意。


古玩买卖,自古就有“捂”的传统,到手的宝贝,捂一捂再卖,就可能卖个好价钱。为什么要捂呢?其实就是要让时间来冲淡交易的信息,使一件作品由“熟”重新蜕变为“生”。当然,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信息的辐射面很窄,“捂”的周期可以很短,一年半载,一件作品的上次交易信息也许就无迹可寻了。当艺术品走向拍卖平台,而且与互联网相互结合以后,买卖的信息变得公开透明,“生”与“熟”的概念也与过去大不相同。

 

书画与其他古玩又有些不一样,书画作品的信息相对容易追踪。因为不管是瓷器还是杂项,一般只能以一朝一代作为归类界限,相对笼统庞杂,而书画则可以细化到作者的名下,一个作者创作的作品毕竟有限,不管是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通过网络搜索,很容易查询到相关的信息。因此,生面孔作品与熟面孔作品的差异,在书画交易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价位低作品

“露脸”频繁


在公开的交易平台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越是价位低的书画作品,露脸的频率越高,熟面孔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价格不高的普通作品,吸引不了大藏家的关注,买家多为行家。行家的买卖,以盈利为目的,快进快出,自然使作品在途的时间多于在库的时间。二是因为价位不高的作品,适合新入行的藏家购买,类似练手,在买进卖出中提高眼力,增加信心,积累经验,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低价位的书画作品,数量庞大,受众也众多,市场行情的冷暖,在这部分作品中最容易得到反映。有些熟面孔的作品,在一定时间内会反复露面,行情好时,价格高些,行情不好时,价格就下跌。有些作品,十多年间,频繁易手,每次交易的价格虽然略有不同,但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上涨。



一件书画作品,反复上拍,就失去了新鲜感,变得腻味,减弱了人们竞买的热情,价格自然上不去,它的价格只能随着行情的变化而被动地变化,这样例子比比皆是。

 


价位高作品

“露脸”谨慎


价格越高的作品,露脸就越谨慎。因为价格高的作品毕竟数量少,一出现就容易吸引眼球,受关注度就高,同时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更深,一件过亿的作品就很容易让人永世不忘。

 

其实,价格只要过千万元的书画作品,就很少看到今年买明年卖的现象了。这类作品的购买者多为企业、机构、资深大藏家等,一旦到手也许就永久收藏,即使出于投资的考虑,也会选择合理的周期,没有特殊原因,绝不会仓促出货。

 


生面孔作品

交易间隔长


艺术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挖掘,真正从未露面的作品极为稀少,一般能捂上十多年的作品,就称得上是生面孔了。生面孔的作品,因为交易的间隔足够长,所以哪怕上一次成交的价格过高,或者流拍了,对下一次交易的影响也很小。

 

其实所谓的生面孔、熟面孔,都是游离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与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又确确实实影响作品的价格,这是艺术品作为商品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艺术无价,艺术品的价格都存在各人的心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