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李浩运用龙骨牡蛎药对经验

 老玉米棒 2018-07-13


龙骨、牡蛎均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 ,被列为 上品。其中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甘涩 性平,质黏,归心、肝、肾、经 [ 1 ] ; 牡蛎药用部分 为牡蛎的贝壳,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 2 ] 。二 药重坠沉降,性善收敛,常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1 先贤认识
龙牡配伍使用出自 《伤寒杂病论》 ,共见于 5 首方剂,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 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要 用二者收敛神气以镇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其 潜阳固阴治疗失精梦交,风引汤取其平肝潜阳以 助熄风,开创临床应用之典范。

清代医家陈念祖 提出 : “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 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 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为临床应用开拓思路。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龙牡配伍立论新颖,见解独到, 应用广泛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其所创制的有方 名的 167 首方剂中,二药配伍参与组方的共有 20 首,其善用龙牡可见一斑,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 重要意义。

中医学家岳美中总结二药能摄纳飞越 之阳气,能戢敛簸摇之阴气,有调和、推挽、摄 发、敛阴阳的作用 [3 ]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借 助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二者被临床广泛应 用于各科疾病,成为中医临床的经典对药之一。

2 配伍应用
2. 1 安魂镇惊
神志疾病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心藏神,肝 藏魂,神不潜藏,魂不守舍,则诸症作矣。龙牡 质重能镇,合用功擅重惊安神、镇肝安魂,用治 神魂不安所致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寐中恶梦、 胆怯易惊、惊悸、恐惧、紧张、虚烦等病证。强 调恐惧、紧张、易受惊吓为使用的重要指征。现 代药理研究 [4 ] 证实二者具有镇静、催眠等作用, 可用于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等精神疾病。临床 组方中常伍以桂枝,以防抑遏阳气,正如 《绛雪 园古方选注》所载 : “龙骨、牡蛎顽纯之质,佐桂 枝即灵” 。甚者可合用生龙齿、珍珠母等以加强重 镇之效。

2. 2 镇静止痒
龙骨、牡蛎均属质重之品,而有镇惊安神之 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 “诸痛痒疮,皆属 于心” ,皮肤瘙痒病程日久,或症状剧烈,每致心 神不宁,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又会加重 瘙痒症状,且常影响睡眠,认为龙牡能镇静心神 以间接止痒,结合病机,辨证施治,效果明显。

2. 3 潜镇肝阳
肝阳上亢之疾,多由肝肾阴血不足而肝阳浮 动所致。龙牡质重入肝,为平肝潜阳要药,认为 二药以潜镇肝之浮阳为主,兼可敛养阴液,用于 肝阳偏亢引起的眩晕、头痛、头胀、耳鸣等病症, 投无不效。并配以白芍、生地黄、山萸肉等滋养 柔静之品,正如 《临证指南医案》所言 : “凡肝阳 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 。

2. 4 敛阳入阴
龙骨为地下化石,牡蛎为水生贝壳,二者得阴 气较多,性属阴,质收涩,故善戢敛浮越之阳气, 重镇摄纳,潜阳入阴,与引火归原之肉桂、引火下 行之牛膝等配伍,用治火不归元之上热下寒证。或 因水浅不养龙( 水亏火旺、虚火上炎) ,出现面热、 面赤、目赤、鼻衄、口疮、舌疮、齿痛、齿衄、咽痛等上热诸症,以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下 肢冷或足冷,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常配以生 地黄、山药、山萸肉等滋阴之药,使水足则火自 熄; 或加血肉有情之龟板、鳖甲以滋阴潜阳; 或 予麦冬、五味子,使水之上源得充而下源得养。 或由水寒不藏龙( 真寒假热、虚阳上越) ,表现为 面红如妆、鼻衄、咽痛、齿浮等上热诸症,以及 水饮不思,或渴喜温热饮,足胫寒冷,舌质淡、 舌尖红,苔少,脉沉无力。伍以巴戟天、附子、 肉桂、鹿角胶等温阳之品,使水暖而火自潜。

2. 5 收敛固涩
龙骨味涩质黏,牡蛎性善收敛,二者 “敛正气 而不敛邪气” [ 5 ] ,用治正气不足、失于固摄所致的 汗出、遗精、尿频、崩漏、带下等滑脱诸症,为对 症必用之品。二药煅后,专于收敛固涩 ,“取其涩力 稍胜以收一时之功” [ 5 ] ,或使 “其质稍软,与脾胃 相宜” [ 5 ] ,除此之外,皆以生用而存其本性为佳。 李教授在临证中常取煅龙牡与桂枝汤配合, 治疗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汗证 [6 ] ,其中二者与 桂枝汤、玉屏风散的配合使用为李教授临证常用 组合,用于营卫不和、表虚不固,而见汗多、或 动则汗出、怕风、易于感冒之症,效果甚佳。此 外,将二者与山萸肉、肉桂、桑螵蛸等合用,治 疗膀胱失约之尿频; 与芡实、金樱子、山萸肉等 联合,治疗精关不固之遗精; 与乌贼骨、椿皮、 山药等同用,治疗带脉不固之带下等。

2. 6 强筋健骨
《本经》载牡蛎 “久服强骨节” ,药理研究发 现,龙牡均含有大量钙质 [7 ] ,为天然钙剂,二者 属气血有情之品,均入肝肾经,具收涩之性,认 为具有强壮筋骨之功用。用治肝肾亏虚、筋骨不 强之疾,症见背、腰、膝、胫、足等部位酸软疼 痛,下肢挛急、屈伸不利,足胫无力,不耐多行 久立等,多见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病,可 作专药,疗效满意。

3 病案举例
例 1. 患者,女,34 岁,2016 年 6 月 21 日初 诊。主诉: 皮肤出红疹、瘙痒 1 周。刻下: 四肢、 腰部环形皮疹,色红,有薄鳞屑,瘙痒剧烈,搔抓 则色红成片,烦躁不安,夜眠不宁,纳可,口干口 臭,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 玫瑰糠疹; 中医诊断: 风热疮,风湿热毒蕴肤。治 法: 凉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痒。处方: 防风 10 g,蝉蜕12 g,萆薢20 g,赤芍 12 g,当归 20 g, 连翘20 g,生地榆15 g,炒槐花15 g,蒲公英 30 g, 马齿苋30 g,石斛2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 30 g。 7 剂,水煎,每日1 剂,早晚分服。
2016 年 6 月 28 日二诊: 患者诸症好转,前方 加水牛角屑 60 g、白鲜皮20 g。守二诊方加减治疗 1 个月,病获痊愈。

例 2. 患者,女,70 岁,2015 年 12 月 15 日初 诊。主诉: 发作性双下肢挛急 2 年余,加重 1 个 月。曾于外院诊断为 “膝关节炎、骨质疏松症” 。 刻下: 腰、腿、足怕凉,下肢酸软,屈伸不利, 疲倦乏力,怕冷,反见面热目赤、偶有头晕,恶 食凉物,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调,舌淡红,少苔, 脉弦。西医诊断: 肌痉挛; 中医诊断: 筋脉挛急; 辨证: 阴阳两虚,筋脉失养,火不归原; 治以阴 阳并补,柔筋缓急,引火归原。处方: 白芍 40 g, 炙甘草 10 g,川牛膝 15 g,怀山药 15 g,炮姜 10 g,山萸肉 20 g,熟地黄 15 g,生龙骨 30 g,生 牡蛎 30 g,肉桂 6 g,巴戟天 20 g,菟丝子 12 g。 14 剂,水煎,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2015 年12 月 29 日二诊: 下肢挛急发作次数减 少,下肢怕凉缓解,仍觉酸软无力,加补骨脂 10 g、 骨碎补10 g 以补肾强骨,继服1 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后以培补肝肾之品巩固治疗2 月余,病情平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