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8

 欲高门第快读书 2018-07-13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汗,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解:

发汗过多,津液耗散了,津血同源,血液就不足了。心脏带血带不上来,于是就会剧烈跳动以加速带血。这就发生了“其人叉手自冒汗”的现象,也就是心脏突突的,自己都能感受到,恨不得要用手按住。


“心下悸”这个证以前说过。如果有表证,人体启动自保模式,气血会往体表去驱邪。若津血不足,气血往上走的能量不够,于是就会发生悸动的现象,就像车爬坡的时候的反应一样,这是人体自己在努力。


这个病情看上去严重,但方子极简单,就是桂枝和炙甘草。炙甘草建中补津液,桂枝解外兼增加上行之气化能量。津液有了,表证去了,上行能量加强了,自然也就不心悸了。

对于这个方子,历代的名家有各种解说。


黄元御用五运六气来解释,说是木郁而风动,所以悸。那木郁又是因为土败,所以用桂枝疏肝木,炙甘草建中培脾土。


五行脏腑辨证体系的医家来解释的话,会说心跳心悸是肾克心,或理解为肾中有陈寒,造成肾中寒水上冲。那肾不好又是因为脾土克肾水。于是辨为脾克肾,说桂枝温肾阳,炙甘草健脾且缓脾之过盛,则不能克肾。


那到底谁是对的呢?其实这都是以玄说玄。木郁怎么会风动呢?肝主疏泄主生发,肝郁了,应该更不会动才是啊。寒性沉潜趋下,肾中有寒又怎么会上冲呢?这些都是附会玄学臆想出来的,而不是对人体运行机制的客观理解,这也就造成了后世辨证和用药上的混乱。仲景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对人体的表达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功能和运行,而不只是停留在以选说玄的层面


心悸和心下悸这两个证很常见,说到底就是津液不足,不能顺畅地完成气化运行而造成的。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这一条是发汗过多造成的单纯津液不足。中焦湿气囤积,水液不气化,也会造成津液不足。可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上两味去中焦湿气的要,茯苓和白术,这就成了后面要学的苓桂术甘汤,这是治中焦湿气的主方。

还有因为津血久亏造成心下悸的,这就要用炙甘草汤了。炙甘草还是桂枝,甘草为主药,加生姜,人参,大枣温阳建中,再佐以地黄,阿胶之类滋阴药补津血。还有因为下焦淤血造成努耗津血于下,津血上行无力的,这时候可以用桂枝甘草汤合去淤血的方药。


桂枝甘草汤及其变化方在心脏病上使用的机会很多。诸如早搏,房颤之类,只要是心脏运行不良的疾病,病机无非是上述几种。用对了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原文: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解:

上面说过,湿气囤积中焦不能气化,而心下悸,是苓桂术甘汤。这一条是脐下悸,是湿气囤积在下焦不能气化。这个时候会发生一种教“奔豚”的症状。《金匮要略》里这样解释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感觉有气从腹部上冲,这是人体在发动能量,想将囤积的水湿气化上去。能量不够,不能走表完成水液大循环,只能上冲胸咽。这个发作起来很难受。

这个方子和苓桂术甘汤只差一味药,就是去白术加大枣。很多人解这个方子喜欢从白术和大枣入手去分析。其实奥妙是在茯苓。我们知道,人体的原则,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水湿在中焦可以气化上行为主,在下焦则要以往下利水为主了。这里是“脐下悸”,水湿在下焦,于是去了气化中焦的白术,而将利水的茯苓加倍。这里的茯苓用半斤,约等于125克;而苓桂术甘汤的茯苓只有四两,也就是一半的剂量。


为什么加大枣?大枣是补津液的,如果水湿气化往上,等于有化生成津液被利用的可能;如果水湿往下利,那就只能作为废水排出去了,于是多加一味大枣补津液。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