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享受杯酒人生 2018-07-13

到达根河市,距鄂温克的使鹿部落也愈加近了,期待着能与他们在这莽莽大兴安岭中相遇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根河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因为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对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使鹿部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此之前,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中俄边界河)右岸国度的人,对这个原始部落竟一无所闻。他们让我联想到最多的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同样裹着兽皮,以最原始的方式过着游猎生活,世代与驯鹿为伴,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他们生活的那片被称为“绿色宝库”(大兴安岭)的土地在“解放”后被大规模开发,大批的林业工人进驻山林,向外运输木材的道路像网络一样铺织于此。贪婪的索取引来的灾祸让使鹿部落成为了牺牲品之一,最原始的狩猎文化逐渐消失,他们如今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而“最后”这两个字,读起来显得如此悲凉。大部分使鹿人已被安置在位于呼伦贝尔的根河市以北的敖鲁古雅乡,这里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与大部分内蒙的旅游景点一样,是以现代建筑与钞票堆起来的“屠宰场”,我们并无兴趣,所以此行的目的是去寻找还生活在深林之中的鄂温克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刚刚到达根河市,卸下身上沉甸甸的龟壳子坐在路边,边喝水、边上网查找着目的地,就在我与保镖对视着,一筹莫展不知去向的时候,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操着一口东北话走了过来,“要去哪啊?” 最终在这位热情的根河市出租车司机冯哥嘴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有了目标,屁股上就像戳上了一管兴奋剂,惊喜欲狂的背上龟壳子一路开尥。从根河市出发,沿S301省道前行约20多公里处右转进入一条两车道的林间小路。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这条小路上再行进大概11公里处可以看到路边矗立着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索玉兰原始部落”。

之后这条沙土路弯弯曲曲的通向莽莽苍苍的森林。远离了柏油路,也远离的尘嚣,这里除了鸟鸣与蚊虫拍动翅膀的声响再无其他,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聆听春日之静,晴朗的天空传来很熟悉的声音,声音与人之形构成立体,呤咏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庄严的降落在湖面上,山坡上的棒鸡正举行着迎春仪式,大雁与棒鸡相约的地方,化冻的冰河灿烂的运动之中,森林望着他已熟知的目光,凝视着声音和色彩在远方混合。”

——鄂温克画家 维加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首先发现索玉兰部落方位的不是通过双眼,而是那犹如溪水般的鹿铃声由远至近流入了耳朵,顺着声音的方向,撮罗子(使鹿部落使用的帐篷)掩映在葱茏茂密的白桦和松树林中。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撮罗子”。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的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早期我们用桦皮或兽皮做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或毛毡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这个营地中生活着索玉兰一家人,索玉兰就是照片中笑的最灿烂的大姐,她有一张鄂温克人特有的可爱面孔,是玛利亚·索的侄女;姐夫白大哥是汉族人,年轻时相爱后就随索玉兰住在山林中;最左边的大个子是他们的儿子乔克,最右边是乔克的同学,假期一同回家帮父母分担家务。他们一家人常年在这里饲养驯鹿,主要是为了游客参观,但不像敖鲁古雅那样商业化,他们依旧尽量保持着原始状态,由于交通不便,每天的游客只是稀稀拉拉的几个。如今狩猎文化已不可避免的被所谓的“文明”吞噬,旅游业代替了古老的传统,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我们的驯鹿,他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儿,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见水里的游鱼;冬天呢,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差一点忘记介绍这个家庭中重要的成员——驯鹿。

驯鹿对于使鹿鄂温克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搬迁时,它们不仅负载着吃的和用的东西,妇女、孩子、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而它却不需要人过多的照应。它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而鹿奶是清晨时流入他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当我们在林中顺着鹿铃声传来的方向走去时,这些精灵忽隐忽现在茂密的树林中与我们捉迷藏,随着它们的身形逐渐明晰,内心就愈发的兴奋。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当书中才会出现的大兴安岭、鄂温克人、撮罗子和驯鹿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时,它们陌生而又熟悉,心中不免会怀疑其中的真实性。而此时黄昏降临,猩红色的晚霞努力透过繁茂的枝叶,将这一切映照出斑斑点点的红色,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效果,此时终于发现:我们确实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本来想在来时路上买一些酒送给他们,没想到从根河一路走来的三十多公里路竟没有一家商店。在向索玉兰大姐说明了我们的来历后,一家人用鄂温克人的热情款待我们的时候,甚是惭愧。担心我们晚上睡觉着凉,特意拿出皮褥子让我们垫在身下。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之后的山林酒会就这样不期而遇的开始了,姐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安逸生活。后来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人与姐的描述都是一致的,倍感神奇,好像自己也融入进书中,那是一个与我们平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时天色已暗,在树林的遮挡下四处显得漆黑。此时索大姐就像是大兴安岭中的一只百灵鸟,一连用鄂温克语唱了好几首歌,歌声中夹杂着远处狍子“嗷嗷”的伴奏声,在这原野中是那样的和谐。

由于鄂温克没有自己的文字,加上长期与外界隔绝,所以他们的民歌也只是“口头文学”,随唱随失,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鄂温克人同很多生活在荒野的原始的民族一样,对“火”是无比崇敬的,他们认为火中有神,所以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也不能朝里面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他们的火种是不灭的,每当迁徙的时候,会有一头专门拖运火种的驯鹿。而我们喝酒时每打开一瓶,都要先敬火神再喝,是火给予了我们温暖与安全。

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对自然的力量不再是那样的崇敬,“人定胜天”成为了我们自大的教条,手中的钞票主宰着一切,哪怕在地震爆发、洪水肆虐后仍信誓旦旦的说:“感谢某某某...” 殊不知就是因某某某对自然的蔑视,肆意破坏造就的如今的灾难。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因为担心晚上蚊虫的烦扰,我们还是在索玉兰大姐家的营地里支起了帐篷。这一夜睡的是如此安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醒来后,一家人的工作也开始了,喂驯鹿、打扫营地...我与保镖也笨手笨脚的跟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搭建新的帐篷、喂狗...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手到擒来的。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几只毛茸茸的大狗,因为担心吓到来参观的游客,可怜的被栓在树上。但是它们依然忠诚,每当有个风吹草动都会不停的狂吠,有时也为远处歌唱的狍子和声。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午餐我们自告奋勇,让一直想去新疆的索玉兰大姐尝一尝很不地道的手抓饭。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这样的景色中做一顿饭,一定是非常享受的,而且我认为是融入其中的最快方式,好像自己已真正生活在这片安逸的土地之上。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这顿手抓饭是新疆与敖鲁古雅的结合版,用新疆的烹饪方法加上珍贵的鹿肉。只是有些担心会把主人招待客人的最好食材糟蹋了,看着保镖那生熟的手法,胃都要痉挛了。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不过这被篡改后的手抓饭最终还是得到了来自山林的称赞。坐在这奇幻世界中,享用着美餐,使我们神荡魂摇,如痴如醉。

使鹿鄂温克族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远的历史,这注定了他呈现给世人的艺术形式是独树一帜的。生活在如此原始的环境中却出现了多位艺术家,使我对这个民族产生了更多的感情,我们将会在这个纯净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山林之中继续生活几天......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世界上有两条路,

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

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

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

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使鹿鄂温克人的家园中,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感受。当每天从睡梦中睁开眼时,迎接你的便是温暖与生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这里的日头凌晨三点多就难耐不住寂寞,蠢蠢欲动了。等到早上7点起床时分,太阳已将帐篷外的大地晒的斑斑点点,好似披上了一件性感的豹纹斗篷。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真正的将自己置身于此,闭上眼去感受。呼吸着泥土与植物的清香,夹杂着营地飘来的缕缕轻烟;聆听歌唱般的鸟鸣与流水似的鹿铃声。此时此刻,得出的结论是:我依然在梦中的那个童话世界中......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营地中总会有一个火盆中生着暗火,里面是潮湿的柴,冒出浓烟。这是鄂温克人古老的驱虫剂。不止人们收益于它,驯鹿们也爱。驯鹿愿陪伴在鄂温克人身边,因为他们有两件法宝,一是驯鹿非常喜欢的盐,二就是这驱赶嗜血蚊蝇的神奇烟雾了。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这天早上,顺着烟雾飘散的方向看去,树上挂着被切成一条条的新鲜鹿肉。

鄂温克人有制作肉干的习惯,打猎后将剩余的兽肉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身上当干粮。如今这种习俗依然延续着,只是风中的野生兽肉已不再重现了。

50年代之前,使鹿鄂温克人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罕达犴(驼鹿)、鹿、熊、野猪、狍子、灰鼠和鱼类等都是他们喜欢的美味。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熟食。他们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鄂温克族采集桦树皮来支撑桦皮船和桦皮篓、桦皮桶等各种生活用具。

姐夫白大哥是个粗中有细的汉子,年轻时端着半自动在林中狩猎的手居然也可以雕琢出如此精细的桦树皮桶。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现代生活用品相对于更方便携带,价格低廉,所以这些桦皮桶主要作为工艺品出售给游客。临走时姐夫送给我一个作为留念,由于太喜欢,最后将它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在衣服里才放心装进包中。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我们营地不远处有一天小河,我们吃用的水全源于它。说不远,骑三轮摩托也要颠簸15分钟,所以我们在营地用水时都会十分珍惜,每一次打水都是不易的。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这个时节里,如果没有树林的遮挡,温度还是多少会让人觉得太阳稍显多余,加上前一夜的醉酒笙歌,现在脑子里好似还灌着啤酒沫,每动一下都要溢出。打水时看着那冰凉的河水,诱惑迷人,一言不合就与乔克下了河。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河面像是冰与火的分界点,下面真是凉爽的沁人心脾,但是坚持不了几分钟又冻的生疼,一溜烟的跑回岸边。反反复复的在这“圣水”中涮过几次,好似重生一般。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有时还会在林中去实施交通救援。这不,乔克他们的拖拉机陷在泥坑里,我和姐夫扛上了各种工作,赶去案发现场。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上午时姐夫的那双雕花的手此刻又展现出新绝技。先用滑轮将深陷泥坑的拖拉机拽了上来,又用两个小电瓶为亏电的拖拉机打着了火。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虽然它曾经带走了我的亲人,但我还是那么爱它。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其实在古代,使鹿部落与驯鹿的关系并不像现在这样和谐,当时驯鹿是他们主要猎取的对象,随着狩猎技术的提升与规模的扩大,驯鹿等猎物有了剩余,而把野生驯鹿养成最初的家畜。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现在饲养驯鹿的主要价值以鹿茸等药材与旅游参观为主,由于驯鹿的活动区域限制,它们已经失去了从前的强壮体魄,无法承担驮人载物的使命了。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驯鹿是半驯养半野生的动物,森林中的苔藓是它们的最爱,但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后,林中的野生苔藓早已无法满足它们的食量,只能依靠高价购买来饲养。

每次和索大姐去喂食它们的时候,鹿群听到了盛有美食的铁桶被敲打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开饭的号角,迅速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由于这事儿使它们过于兴奋,被鹿角顶一下,或是被鹿蹄踩一脚,它们也没时间与你说对不起。可是在游动的鹿群中穿行依旧会让人兴致勃勃。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遗憾的是过去鹿群每年迁移壮观的场面已无法重现。听索大姐讲,在她还是孩童时,每次迁移,人们赶着大批的鹿群,大公鹿驮着帐篷和被褥米面,女人和孩子骑在鹿上,一路浩浩荡荡翻山越岭,有时要几天时间才能够达到新的居住点。而现在搬迁都是都是用大卡车了。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这些“森林之舟”也是淘气而可爱的。有时唱起一首山歌,本来幽静的山林中鹿铃声四起,就像是为歌声加上了伴奏,由远至近来到营地旁,它们会争抢着透过木栅栏来欣赏这场演唱会,有时甚至会架在你的头顶,舒舒服服的听着...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生活在此的人们还是山林的守护者。鄂温克人千百年来与大山和动物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爱护山林,爱护野生动物,也创造了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打猎从不多打,不伤害幼小的动物,用过的篝火都用水土湮灭。我们刚来营地的时候,索大姐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垃圾不要乱扔。原始与文明的界限并不是由生活的环境来划分的。

玛利亚·索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厂的猎手,可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但真正值得欢呼的是这一天我们见到了玛利亚·索,没错!她就是鄂温克使鹿部落的传奇。其实老人家目前基本生活在距根河一百多公里的莫尔道嘎,今天正好回到根河的家中,姐夫听说后便带我们来看望。我们带来了老人爱吃的松子。刚来时老人家正在午休,而她的侄女格列姐姐在家照顾她,便与这位和蔼的大姐喝茶攀谈着,不一会,里屋出现了脚步声,心中的那位传奇人物就这样出现在面前。我们也尊重的称她为“额尼”(鄂温克语中母亲的意思)。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额尼的气色很不错,今年已经97岁高龄,虽然岁月的侵蚀使她伛偻,但修长的腿依然可以想象出她年轻时一定身材高挑。额尼不会讲汉语,所以只能让格列姐翻译几句简单的问候。因担心打扰到额尼的休息,所以没有过多的拍照,但是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却觉得弥足珍贵。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额尼出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奇幻的森林中,她热爱传统文化,向世人讲述着这支顽强民族的沧桑历史;她会唱民歌,讲神话故事,年轻时一天最多可以打到80多只灰鼠,很多中外关于驯鹿鄂温克人的记录都出自她的口实。她的名字已成为鄂温克使鹿部落的象征,由衷的祝愿额尼身体健康,不受尘世的滋扰。

回到营地的最后一晚,为了感谢索大姐一家人这几天来的照顾,我和保镖特意又为他们做了一顿大盘鸡。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索玉兰使鹿部落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也许人们在即将离别的前一晚,最不想看到就是月亮,因为当它离去时,也就到了分别的时刻。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鄂温克使鹿部落,这是一个倔强而可爱的民族,希望这只濒临覆亡的小舟,能够继续漂荡在茫茫无边的林海。也希望索玉兰大姐一家人更够继续快乐的在这片养育鄂温克先辈的大森林中安逸的生活!

在茫茫大兴安岭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索玉兰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是鄂温克人的祖先留存的地方。我记得幼时,跟随母亲沿敖鲁古雅河而上,骑着驯鹿来到了金字塔式的乌立楞。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与大自然交谈,彷佛她也有灵魂。我还记得,他们向着东方火红的太阳,唱起了感恩之歌,歌声包含着鄂温克语言的全部魅力。现在社会进步了,那我得背着点儿手。狩猎文化,消失了…社会进步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有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