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个巨大的、充满了争论的话题。关于中医的争论中,中医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治好病?这个话题相对重要,也是个核心话题。 所谓的“中医”,通常的解释是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与之相对,理论上也存在“蒙医”、“苗医”、“古埃及医”、“古希腊医”等等。 一般人讨论“有没有用”,是从直观的“改善症状、改善预后”出发,在直观的印象中得出“能够改善症状,能够长寿”的感性结论。中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也从中得出了许多直观经验,有不少伟大的医学家记录并总结了这些经验,尝试创立、应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能够做到自圆其说。他们留下了很多古代医学著作,这是中国医学、哲学对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不可磨灭,不可否认。他们所求的“道”,是天下无病、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直至今日,仍然成立。所以中医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要不然怎么会留下那么多著作,留下那么多医案实例供后人研究呢? 然而中医为什么在当代饱受诟病?并不是因为这些经验全部失效了,也不是因为医道的原则改变了,而是人们认识“疗效”的手段发生了变化。随着基础科学的长足发展,医学界的观点逐渐改变,描述“疗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以统计学、概率论为基础。无数的“临床药物试验”、“手术方法革新”都需要以充分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现在来看,不少所谓的“几千年经验”,作为统计数据而言不够严谨,作为病案报告而言信息量不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在古代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相关临床试验再次验证疗效。所幸还有很多严谨的医学研究,支持(或不支持)了很多流传下来的古代“验方”,“再次”发现了不少治疗方法。“青蒿素”的相关研究能获得诺贝尔奖,也正是因为科学家以现代主流认可的验证方式验证了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疗方案。如果没有现代的验证过程,显然是不可能得奖的。 当然基础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教材,相当部分都是错误的。发展必然带来观念改变。如果几千年前的教材还能在现在使用,只能说明这个领域中人类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进展,这是何等的可悲!一个具体的观念,是并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现在所谓的“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原则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挑战。按这些原则设计试验,得到的信息虽然能够排除很多影响,但并不符合临床实践。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病人,或者说病人得病就得按临床试验设定的条件来得?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最终的临床决策,必然是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其它各种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所谓的“真实世界”研究,也正是未来的方向。 “道”绝不是一个固定的观点,认为某个观点绝对正确,是很危险的。无论“信中医”也好,“信西医”也罢,都一样。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