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明与顾景舟合作矮井栏壶,拍得高价

 书页无卷 2018-07-13

 

  青松本无华——顾景舟的艺术品格

    顾绍培 二〇一七年五月

 

  文以载道,壶亦可以载道,从大量的实物资料中可以看出,紫砂壶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传承性,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轨迹。1989年,金陵画派大师亚明先生在江苏倡议书画名家与制壶高手合作,陆续创作出精品共180余件。在论及这一紫砂与书划界的历史性合作事件时,就不得不关注顾景舟制、亚明书画的,顾老晚年最重要的「文人壶」——矮井栏。

 

  据当时活动的参与人、见证人、顾景舟弟子葛陶中,和现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回忆:「两人合作这件作品时,顾景舟先生选取了曼生「十八式」中颇独特的井栏式」。为甚么要曼生壶的「井栏式」?在紫砂壶艺术与书画合作的壶型中,井栏壶属于比较成功的一类,因其造型简洁,留有大空间的画面的设计,可以为文人墨客的参与留下施展的余地,这也易于将文人画家的墨宝与紫砂壶完美结合。所以在考量壶型制作时,顾老就充分考虑到怎样将紫砂工艺引向「工艺与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殿堂。

 

  从此件矮井栏壶的制作上,可以欣赏到顾老壶艺与亚明书画的完美结合。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时,顾老旁涉绘画、书法、金石、篆刻、等诸多领域,广采博收,以看似无形的修养注入有形的紫砂实践中去,以道养器,使顾老在创作这件作品时聚集了独到的艺术品质与风格。也正因为这些综合的艺术能力,才使顾老可以亲自在壶身、壶底,以刀代笔刚劲流利的刻画出亚明在壶身所书画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据潘春芳教授回忆证实,亚明是在壶身、壶底直接落墨,并无纸本墨稿,所以,二人合作的此壶为绝迹孤品。顾、亚合璧,浑然天成,小小一壶,以高圆形井栏扁压而成,造型大气浑朴,调泥及制作水平精湛,扑面而来的是大家气象与超越凡庸的艺术美感。

 

  亚明在他们合作的这把壶上题写了「青松本无华」铭款,并在壶身另侧配画青松图案。紫砂壶是中国文化中家用审美兼具的器物,从古至今,紫砂壶上的装饰有咏物抒情的作用,而壶体自身,刻、雕、塑、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装饰内容,有花货类的浮雕、贴雕,光货类的线条、筋囊类的纹样,陶刻的诗、文、画、印章落款,从布局篇章到用刀韵味等,无一不是欣赏的对象,因此,观装饰辩雅俗,也应是欣赏紫砂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文人雅士喜用「青松」比喻高洁、高尚的情操,所以「青松」不单单具有吉祥图案的寓意,更是象征了顾老坚定的、大朴无华的从艺品格和在紫砂界松柏常青的地位。

 

  亚明在壶底写下一段铭文:「壶自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是亚明给予顾老壶艺以极高的评价。壶底钤「景舟制壶」方印,壶柄钤「壶叟」印,壶盖内有「顾景舟」印。二人的合作始于1989年,此年顾老被国家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壶一时风靡海内外。而亚明与顾老的合作及对他的高度评价,无疑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老曾这样说过:「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在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现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呈现的姿态。观此壶的形、神、气、态四个要素,依稀可见顾老对前代大师邵大亨的尊重与继承。

 

  顾老创作的这件紫砂壶作品既有浓郁的艺术风韵,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大众的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众多收藏者的喜爱。其「立足于传统技艺,融汇现代之神韵,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紫砂壶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此件作品是唯一一件书画大家亚明先生,对顾老在紫砂行业地位的评价。在二人合作的紫砂壶中,惟此件最能体现二人的艺术风格与特色,亦为顾老与名书画家合作之杰作。这件矮井栏壶不仅具当代书画名家与制壶高手合作的最佳见证意义,更可称之为顾老一生成就的最高艺术浓缩与总结。

 

  此壶于北京东正201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专场青松本无华上,最终成交为RMB17,825,000。

 

1989年 顾景舟制 亚明书画 矮井栏壶

 

  [ 钤  印 ]  景舟制壶(底印);顾景舟(盖印);壶叟(鋬梢印)

  [ 壶身铭文 ]  青松本无华,亚明

  [ 壶底铭文 ]

  壶先秦有之,紫沙(砂)始于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

  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己巳白露于丁山。亚明记。

  附壶身、壶底铭文及亚明画松树拓片。

  [ 附铭文 ]  神手妙得

  景舟,余执(挚)友也。三十余年前,一见如故。

  贤兄云,抗战前曾于(与)一画人有约,共制壶十把,炮声使之成为泡影。

  顾兄再倡议与余共作,又因它故,至今未成。亚明,庚子清明。

 

  我与紫砂

    亚明  庚午秋月于南京悟园

 

  北宋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又蔡元沾君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傅苏轼贬常州,见紫砂颇喜。今傅提梁壶式出自东坡之手,时人称之为「东坡提梁」,可见紫砂制壶当始于宋、元。紫砂泥独产宜兴一地。明、清两朝间,江、浙、皖士人参与陶业,对紫砂陶艺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使陶业更加兴旺发达。江南文人皆以壶为友,并相互比赛,赏壶之风日盛,随之普及至市井农户。至今苏州乡民在东方未白之时皆携农具涌入茶馆,先饮上一壶浓茶,然后下田耕作。市民亦然。近四个世纪岁月间,士人以得好壶为荣,故捏壶高手辈出。

 

  余爱紫砂壶艺至今已有三十余载,兴趣越来越浓。初到陶都触目皆壶,见之钟情。觉此物有一股非凡之气,魅力醉人,使人思想浩荡,神情飞扬,因而生起结壶为友,与壶共眠之意愿。从此,到处寻觅。得一名壶难,难似上青天。尤其是明、清高手之作。

 

  文人参与紫砂壶艺,非故弄风雅,亦非标新立异,更非嬉戏。明代晚期,由于社会风气所趋,江南士人心境皆向往安定宁静、简单朴实之清逸生活。紫砂质地朴实无华,加之成器后又有沈着敦厚,素静古拙之感,因而为士人青睐。

 

  十六世纪前,宜兴紫砂陶壶和中外其他壶类的制作者无别,那时捏壶者大多来自当地乡民,并多世代家传,款式倾向单调气息趋于平俗。壶中天地难以开阔,意境也乏深远,欠缺神韵。民间砂艺至供春(1506-1521)一变。当时供春为士人吴颐山侍童,常到陶坊观察制壶手艺,意欲捏一茶壶献于主人。由于他从未捏过紫砂,当然捏不出象样的壶来。后经主人及其文友精心指点,甚至代为书款,供春壶艺大进,最后还被誉为紫砂制壶之始祖。稍后,高手时大彬(1573-1620)也因结识士人陈眉公而壶艺益进。

 

  由于中国烧瓷业之发展一直非常兴盛蓬勃,加上其他社会因素,使宜兴紫砂制品一度不太景气。至清乾隆时,士人陈鸿寿出任溧阳县令,有心致力复兴宜兴陶业,并亲自设计壶款十八式,又请一流捏壶高手为之制作。其中有杨彭年(1796-1820),胞弟杨葆年,妹杨凤年。还有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同时又请当时士人友侪题书作画于壶上。一批士人也以极大兴趣为壶作画题书,其中有高犀泉、江听香、郭频迦、瞿应绍、查梅史、朱坚等。晚晴,江南士人及书画名家也有参与制壶艺术,如改七芗、吴大澄(1835-1902)等。六十年代海上书画名家唐云、程十发等都有兴趣参与壶艺。余亦曾与现代高手之一王寅春合制壶式三款。士人借已有民族美学要素之壶而再注入文学气质与金石风韵,如此,宜兴紫砂壶艺更为人人喜爱。自明朝之后,赏壶、供壶、养壶、藏壶者日众。时至今日,藏家如云,星罗棋布于五洲。

 

  为发扬壶艺,使之更加灿烂辉煌,己巳初,余建议全国书画名家五十余人与宜兴制壶高手合作,共制壶一百八十余款。其中不少为当代稀有逸品、神品与妙品。此举乃宜兴有史以来之首创,且盼将来一日能集世界文人雅士,齐共发扬宜兴壶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