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若能读懂,就成功了一半

 昵称M5233 2018-07-13

自古以来,境界不高者、利欲熏心者没有一个是能够成就大事的。

只有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收获人心,才能成就伟业。

如何实现自身的理想?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王阳明的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若能读懂,就成功了一半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很多人只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却不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一个意思。

王阳明早年的“知行合一”作为学术宗旨是为了强调“心即理”,破除朱子的“外心以求理”的学术弊病。

晚年提出的“致良知”作为宗旨,表述上更加直接简易—良知就是知,致就是行,所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两种误解

一:从实践中得出知识,又以知识指导实践,二者相互关联。

二:知与行合一,知了就能行,行就代表知了。

下面是墨品风雅 书法名家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手写真迹 实木框裱(细节图)

王阳明的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若能读懂,就成功了一半

墨品风雅 书法名家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手写真迹 实木框裱


王阳明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

比如,我们知道困了、饿了,却没有去睡觉、吃饭,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想着其他事情,这就不是知行合一;我们知道怎么买机票不代表我马上去买一张机票,这说明知和行是有距离的,不在一个层次。

古代一般从恻隐之心来讲良知,即同情心;当你同情一只受伤的小猫小狗时,你无法知道你内心的那股柔情从哪里而来,同情心不是后天培养的,只能说天生如此,这个知道自己天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知就是良知。

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掉进河里的大人救不救,那是第二念的产生;而当你看到一辆汽车向一个孩子冲过来,你本能的拽小孩子,这是初念,也是良知。

你认为你知道了,其实你并不知道,当你真正知道的时候,行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良好的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上的合一,即知即行。

下面是墨品风雅 书法名家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手写真迹 实木框裱

王阳明的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若能读懂,就成功了一半

墨品风雅 书法名家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手写真迹 实木框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