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沙孟海、潘天寿这样的篆刻家都找他刻印,为什么?

 耽读斋 2018-07-13


各位印友,看到这样的标题是否又在开动脑筋,想猜出他是谁?每次都让各位费心伤神,消耗脑细胞,实在是抱歉得很。今天,金石君不再绕弯子,我们要说的这位主角是一位诗书画印兼善的大艺术家,他的篆刻独具面目,自成一家,令当时很多有名的篆刻家都拍手称服,像沙孟海、潘天寿这样的篆刻家都登门向他索印,可见非同一般。他是篆刻家中的篆刻家——余任天先生。


△余任天


余任天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沙孟海、潘天寿等前辈称他是“四绝压群伦”的“艺术全才”。而在诗书画印这四绝中,他的篆刻艺术造诣应该是最高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的印。


△一味称霸(为潘天寿刻)


△但知有汉


他的篆刻取法非常广泛,兼容并蓄。在字法上吸取了汉印、砖铭、镜铭、简书的特征,古朴自然。他还特别善于用隶意行楷入印,不作无谓的盘曲镣绕,使字法结构显得简括明了。



沙文若(为沙孟海刻)


△能事为下


隶书和行楷入印,在近代印坛上曾经风行一时,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因为这条探索之路实在是异常艰难。很少有人能像余任天的探索那样,形成古意森森,异趣盎然,浑然天成的风格。他在入印文字的驾驭上堪称是天才,那些看起来完全无法共处一室的文字在他的铁笔之下却能服服帖帖,互相关照,融为一体。


△强其骨(为潘天寿刻)


△强其骨(为潘天寿刻)


△强其骨(为潘天寿刻)


他的篆刻刀法猛利劲爽、干净利落,融合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等篆刻大师用刀特征,不滞泥、不作态,一任自然,营造了神清气旺、雄健苍润的篆刻风格。



△阿夀(为潘天寿刻)


△余任天


△打破常规


△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篆刻章法上,余任天先生善于分朱布白,以气势夺人,他常常运用大疏大密以形成块面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他擅长用大角度的斜线笔画来打破印面的平板,所以他的印看起来总是平中寓奇、空灵流动,极有现代感,让人百看不厌。


△大颐夀者(为潘天寿刻)



心求自得斋(为童大年刻)


△学以养生


在名家辈出的那个年代,想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是何其之难!余任天先生却凭着自己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探索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篆刻创作主张从气势入手,这也是他篆刻创作实践的个性特征。一般认为,治印要从规矩入手,余任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应该从放肆粗野入手,有纵横气概”(《治印管见》)。


△知白守黑(为潘天寿刻)



△昭明四十九世孙(为童大年刻)


他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常用“幼小看看,到老一半”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两句俗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治印“初学时,被规矩束缚了,及至眼力腕力衰退的时候,欲求放肆,已是力不从心”。这一点对于一般学印者来说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提示,因为它有侼于正统的印学说教,这样的话一般印人是绝不会轻率出口的。


△颐者指墨(为潘天寿刻)


△潘天夀(为潘天寿刻)


“大未必佳”的印人大有人在,纵然有多种因素,而对于一生勤勉的“大未必佳”的印人来说,症结恐怕还在于缺少“纵横气概”。尤其是对于书家、画家、学者等不以篆刻创作为主的人来说,要在有限的创作中自立门户,以气概胜确是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中。余任天篆刻重视气概,也在以气概胜人这一点上获得了成功,这是他的可贵体验。


△潘天夀印(为潘天寿刻)


余任天自署“归汉室主”。曾说“余于金石书法皆以汉为归”。因此他倡导气势、强调放肆粗野,只是一种开端,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回归古典为最高境界。所以他同时又要求在以后的实践中“化粗野为朴厚,去纵横为储蓄,工夫到境,火气尽敛,真气内充”,最终达到“稳健圆润”的佳境。他所倡导的“归汉”,关键在于一个“归”宇。这些观念和手法,对于今天的篆刻探索者来说,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指头禅(为潘天寿刻)


△潘天夀(为潘天寿刻)


△归汉室


△洱海边上


学养深厚,四艺并修,是使他篆刻达到化境的基础。潘天寿早年就十分赞赏余任天这一点。他说:“余君善画,复精篆刻、善书法、工吟咏、经师子渊(经亨颐)云‘芝术不在绝,而在通;不限于书、画、诗三绝,应加金石为四通’。画能于书、通于诗,而金石实为骨干,君锲而不舍,庶几兼之。”余任天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文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篆刻佳境的臻造,也是众艺之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结果。在余任天艺术实践中,准确地把握了文人篆刻的这一真谛。


余任天先生在绘画


庄子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也是对一位艺术家意志品质的要求。余任天正是具备了这种优秀艺术家应有的禀赋,成全了他篆刻的卓然成就。


△潘天夀(为潘天寿刻)


余任天先生一生困厄劳顿,但他宁静淡泊,乐于清贫,在现实中超拔脱出,意态自若地在艺术的园地里徜徉求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洒脱风神。文章的最后,金石君就带各位一起欣赏一首余任天先生的自作诗,感受一下这位篆刻大家的艺术思想。


一艺功成岂偶然,

人工天分两相连。

还须滋养源头水,

寂寞楼居四十年。



思考问题

潘天寿为什么要用这方印?


1961年6月,余任天应潘天寿之嘱,刻了“一味霸悍”这方印(见本文第一方印),潘天寿非常喜欢这方印,经常盖在他的书画作品上。按常理,一味霸悍这四个字似乎过于霸道强狠,与传统的中庸之道背道而驰,那为什么潘天寿敢用这样的印?他有什么特别的艺术主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