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战商业环境下,领导者该如何破局? | GTLC孔令欣对话程浩、乔新亮

 TGO鲲鹏会 2021-01-08

6 月 8 日,在由 TGO 鲲鹏会主办的 2018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GTLC)上,贝壳金控 CEO 孔令欣( Ling) 作为主持人,与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及苏宁易购 IT 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针对“ CTO 未来的发展”和“领导力”等话题展开深入长谈。本文根据对话整理而成,分享给未能到现场的你。

左起:贝壳金控 CEO 孔令欣 、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苏宁易购 IT  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

对话环节
CTO 转型 CEO ,我们该如何思考?

孔令欣 :在当下时代里,“变化”成了常态,包括商业环境、技术环境等,都处于加速变化中。虽然颠覆移动互联网的将会是虚拟现实还是区块链,我们还无法看清;但有一样是看得清并且是不变的:技术在商业的环境中越来越重要,这也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 CTO 转型成了 CEO 。所以,在这个时代变更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思考?

程浩:从 CTO 转型到 CEO 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路径,就像李彦宏或马化腾。但客观地说,从优秀的 CTO 变成优秀的 CEO 还是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举个例子,商业感强不强,领导力强不强,这些能力对 CTO 来说都不会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你是一名 CEO ,那这两方面的要求对你来说就是必备的。所以我认为,持续学习能力始终是第一要务。

乔新亮:苏宁现在的 CEO 是任峻,他过去是苏宁的 CIO 。对于 CEO 来说,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从 CIO 到 CEO ,需要跨越像 CFO 、运营、销售等在内的职位。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 CEO ,第一是看有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是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自己想做什么很重要。

除此之外,在转型 CEO 之前还存在着一个挑战 —— CEO 要有领导力、说服力、洞察力和抉择力。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洞察、决策能力强,需要的知识背景就要越多。

混战商业环境下,领导者该如何破局?

孔令欣  :我们看到,此前摩拜和 ofo 竞争得很厉害,但目前还未看到其成为如 BAT 这等量级的潜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竞争也发生在跨领域中,如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后,美团的压力非常大,并转向滴滴赛道。在类似于这样的混战商业环境下,我们作为创业者或领导者,该如何破局呢?从一个技术同行的角度,我们怎么看待下一代领导人才?在大型战略选型上,我们如何选择下一步道路,是选择变成下一个拼多多?还是抖音?或是饿了么?虽然好与坏是要看每个公司呈现出来的价值,但抛开盈利之外,我们未来的方向到底有多清晰?

程浩:投技术创新的企业和投模式创新的企业有很大区别。模式创新企业比较容易看懂,企业 Path 比较清楚,但相对壁垒比较低。壁垒低带来的问题,就是全中国无数人都在做。所以投模式在创新领域最难受的地方,正是很容易让人看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这几百个团队里,我们投的是跑的最快的那个。

但相对来说,技术创业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问题。举个例子,假设一件事全中国只有十个人能做,五个人在 BAT ,五个人在大学里,最后能出来创业五个人,我闭着眼睛投还有 20% 的概率投中,所以这个机率非常大。也就是说,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各有各的好处。这个取决于 VC 的 品味,但我们更多偏向技术创新。

孔令欣 :你认为什么样的项目是必投的,什么样的项目是不靠谱的?

程浩:我比较看重的品质是 CEO 的领导力 —— 假设两个人对我说同一句话,你说的我信了,他说的我不信,这就叫领导力。有领导力的 CEO 能聚人。没有领导力的 CEO 很难聚人。

孔令欣 :领导力和忽悠人是一线之差。

程浩:首先我认为,CEO 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忽悠” —— 忽悠合伙人、团队、客户和 VC 。但我认为这里的“忽悠”是褒义词,你说出来的东西能让大家相信。

第二个是创业精神。领导力和创业精神不一样,在早期项目创业中会遇到很多磨难,当每次遇到挫折时能不能坚持下来,对于 CEO 来说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是学习能力,也是 CEO 最核心的能力。和领导力不同,学习能力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察觉,而且只能比较粗浅的判断。因为学习能力是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投早期项目像掷色子一样,始终不能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对于技术创业来说,技术能力很重要,对模式创新的企业,商业感觉也很重要。

孔令欣 :相信下面这个问题大家都想问:苏宁从零售到新零售、到线上电商、再到基础设施,战略方向是如何制定的?

乔新亮: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成功时转型的企业,是非常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认知 —— 是不是现在就必须要转型。

第二,站在我自己的立场来说,过去的电商互联网提了一些不正确的概念,这只是表象。我认为在谈电商时,其实应该谈数字化。它本质在于,数字化会让企业的运营高效。我们今天谈的新零售,其实也是此前做电商成功了的企业,原来线下没做过数字化的企业是没有还手之力的。另外,苏宁还将整个前、中、后台数字化并重塑。所以,这也是苏宁最具竞争力的两个优势。

除此之外,零售的核心竞争力是把各个店打通。所以我认为,这才是苏宁过去发展最本质的认知。今天的苏宁已经拥有了将近 5000 家店,到 2020 年,我们希望在全国开设 23000 家。同时,今年一季度线上的增长率也达到了 80% ,成功超越了线下。

贝壳金控 CEO 孔令欣 Ling

新一代技术和商业环境下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

孔令欣 :一个企业在刚创立的时候,其组织是从 0 发展至 1 的,是跟随企业核心能力自然形成的,因此是个自然定制化的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往往颇具优势,并且能够使企业成长得很快。但在企业发展至一定阶段需要转型时,选定的转型方向往往会和原有组织的基因、文化、利益不尽相符,甚至会限制住其发展转型的可能性。而组织结构上的变更是一件需要下定决心的事情,需要对业务以及人员进行高度的策划和匹配,才能使企业更容易成功。而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恰恰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组织结构有关。

因此,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我们还需要有额外的战略思考。那么,一个企业如何灵活的组织匹配,我想听听二位在这方面的看法。

乔新亮:从技术的组织来看,一般组织里会有开发人员、产品经理,运营和销售团队。虽然很多传统企业至今保持着公司老大做决定的规则,但在互联网公司,很多业务是由产品经理决定的。同时,在像 Google 这样的公司里,团队内最底层的开发人员也可以参与到项目的决策中。我认为,越往下做的决定效率越高 —— 将业务想法迅速变成系统,让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投到市场。但反过来说,是不是所有项目都要开发去做决定呢?不是。这是能力成熟度问题。

所以我认为,管理要搭建这样的分层体系,逐步的让决策往下走。例如,建立联合团队,然后共同是产品主导,再逐步往上述的过程转变。虽然这件事很难做到,但我认为作为管理者还是要持续去做。我的观点是:一个企业有产品、有人、有体系。

程浩:我想说的是对于创业公司组织架构的一些建议,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精干 —— 人少但很精,每个都是特种部队。尽可能让自己团队里 2 个人做 4 个人的事,发 3 个人的薪水。这里有个最极致的范例:被 Facebook 190 亿并购的 WhatsApp 。这家公司并购的时候只有 50 多人,如果大家平分的话,平均一个人的价值是 4 亿美金。

现在的时代和十年前有很大不同。十年前我创业做迅雷时,发展 2 年 20 - 30 人,我都非常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但如果放到现在,如果你说 2 年 100 多人,大家都劝你考虑是否需要这么多人,因为现在大家都很注重降低管理成本。

第二,扁平。我们认为小于 100 人的创业公司都应该只有三层:CEO ,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但在创业初期,人少的时候就尽量不要太层级化。因为层级化的上下沟通很浪费时间成本。精益创业大家都懂,它的核心就是每个试错环节越短越好。

苏宁易购 IT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

大公司如何更好的发展

孔令欣 :扁平很重要。贝壳金控在我今年 1 月份入职时一共有 1500 多人,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1800 多人。入职后不久,有个女员工向我打招呼,但我却不认识她。在她说到汇报关系的第五层时,我才真正的知道了这个人是在哪个事业部里工作。所以我下定决心:公司的管理和组织结构一定要扁平化,并且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原有的八层汇报体系变成了现在的四层,其中管理层共有 42 人。虽然这 42 个人不是全部向我汇报的,但在文化与规则下,我们互相可以直线沟通或交流,形成高效学习的氛围。今天的社会是否还需要超人的角色?还是更应该需要复仇者联盟的团队光环,组织是否需要弱化显性的英雄主义情结,而选择团队协作?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乔新亮:在大型企业里,一定要特别重视扁平化管理和吸纳优秀的员工。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授权。原来的审计比较难,但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下,这都很容易。第二是创业方式。苏宁希望转向平台型产品,并投资驱动型公司。在有人考虑全局的情况下,50 个优秀的人可以搭 50 个团队,然后再组合到一起,形成内部创业,外部沟通的协作生态。

人与人基于信任和协作共同做一件事,最后是把一个大型企业变成创业型的小企业,这样才是终极比较好的形态。

程浩:把公司做小有个好处 —— 能很好的解决激励问题。大公司可能没有那么大动力,优秀的员工可能会出去创业。例如在 Alphabet ,Google 是最核心的业务,但除此之外,其他的项目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让每个 CEO 都有决策权,不用一起吃大锅饭,这就是把公司做小的案例。

孔令欣 : 我认为阿里也是个做小的案例,切分成各个业务线时各自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协同有很大难度,也是核心领导力的体现。

迅雷创始人、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

提问环节

 我想请教程总,如何看到对企业服务的赛道,您会察觉可能有哪些新的赛道选择吗?

孔令欣 :我想提醒在座的各位:一、赛道不一定只是和技术有关,所以要看大势;二,赛道有很多,ToB 业务是其中之一。

程浩:我简单补充一下,我个人比较看好企业服务。因为以前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所以大家的心态都是蒙头狂奔,但如今红利没了,大家就开始比精细化运营了,这就是企业服务做的事情。美国的企业服务产生了很多巨头,但为什么中国过去没有 ToB 企业成功呢?就是因为中国 ToC 的红利太大了。当这块的发展速度慢下来的时候,ToB 的机会就来了。

第二个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原因。2006 - 2007 年校园招聘本科生给 5000 就觉得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到 2010 年已经提高 12000 。对企业来讲,这些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还有管理成本也很高。所以现在都开始用 SaaS ,还有管理成本,能外包的都会尽量外包,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降低管理成本,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业务上。

乔新亮:ToB 市场真的到了。原来 ToB 都是野蛮式。随着如今云计算的发展以及 AI 科技的使用,科技在每个企业里价值都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 ToB 市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机会非常多,尤其 AI 。

孔令欣 :我最后再强调一点,做 ToB 业务时要有意识的转换,不能用 ToC 的方式做 ToB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