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暂停,新奖项取而代之?

 源源不断 2018-07-13

近日,据卫报消息,瑞典文学院将不会颁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取代它的是由 100 多名瑞典作家、演员、记者和其他文化人士组成的新学院,将按照诺贝尔文学奖原先的时间,于今年秋天颁发奖项。


这群瑞典文化人士聚在一起,他们将以自己的方式颁发这个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文学奖项,以此抗议之前席卷瑞典学院的丑闻。当获奖者在正式庆典中被授予奖项之后的第二天,新学院将被解散。他们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建立这个新学院是为了提醒人们,文学和文化总体上应该是促进民主、透明化、同理心和尊重的,而非特权、偏见、傲慢或性别歧视。

文学奖停颁不是好事,然而现在看来也不一定是坏事。它的停颁已经不是第一次。自1901年的首届诺奖以来,文学奖共有七次暂停颁发,分别是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为什么文学奖停颁?那些年与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作家是哪些?关于文学奖的争议是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还能保持多久?



1914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点燃,波及了瑞典这个欧洲小国。起初,诺委会还是按程序接受各国的推荐书,并拟定瑞士诗人卡尔·施皮特勒为19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然而该年的诺奖却因一位厄普沙拉大学历史学教授的一篇报告停止颁发。报告中写道:“目前战事纷纷的时刻,颁发奖金对于瑞典的‘中立’地位有百弊而无一利,弄不好会招来误解和麻烦。”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施皮特勒于5年后的1919年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其获奖理由为“In special appreciation of his epic, Olympian Spring”(对其史诗的作品《奥林匹亚的春天》的特殊赞赏)。施皮特勒的其他代表作品还有小说《受难者普罗米修斯》。


1918年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一年,由于种种原因,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颁布,而其他几个奖项中,也只颁发了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讽刺的是,这一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然而在一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这年的诺奖遭来国际社会骂声一片。


1935年


1935年,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因无法在表决会议中达成协议而停发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历史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而停颁文学奖。院士们为什么争议?

焦点人物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对于奥尼尔获奖,当时最大的质疑来自诺委会主席兼学院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他认为奥尼尔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然而,他的作品涵盖面相当窄,只会弹奏着一根简直要绷断了的“单弦琴”。此外,霍尔斯陶穆还认为奥尼尔曾推出如此多拙劣的作品,并发问是否有必要原谅他的错误?

“奥尼尔支持派”和“奥尼尔反对派”的对峙直接导致了文学奖的停颁。然而一年后,霍尔斯陶穆对奥尼尔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从批判者变成了拥护者,让这位美国剧作家终于摘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1940年——1943年


1940-1943年的四年时间里,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止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活动。

1940-1943年间,虽然瑞典国王诏令诺贝尔奖一律停颁,但诺奖各个机构仍在继续工作,接受推荐函。1944年,丹麦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最终获奖。他在丹麦文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代表作有《德奥拉夫人》《漫长的旅途》《希默兰的故事》等。这是他被提名18次后终于获奖。


战争、谴责、争议导致文学奖停颁7次。如今性侵丑闻更让诺贝尔文学奖饱受质疑,人们纷纷表示这一“最权威”的文学奖项“让人心寒”。今天,给大家分享网易新闻关于文学奖争议的分析,6大争议说出了文益君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心里话”。


争议一


追求理想主义与不漏掉大师,

哪个更重要?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诺贝尔文学奖应颁发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带有理想倾向的出色作品”的作家。 这一遗言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很长时间以来,几近刻板地遵循着“理想主义”的标准,曾有100多年,瑞典文学院据此标准把奖项授予来自世界各地的106名作家,却有几位重要的大师被排除在外。

带有浪漫色彩、语言精致的理想主义风格才是他们所倡导的。在当时采用的甄选标准下,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和亨利·易卜生等作家的提名均没通过。


争议二


诺贝尔文学奖是欧洲人专属,

还是属于全世界?


 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最猛烈的攻击之一,是它的严重“欧洲化”倾向。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恩达尔就公开指责过,文学奖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 作为一项针对全球作家的奖项,过去20年内将奖项授予13位欧洲作家, 历史上有多达6位本国籍(瑞典)的作家被授予此殊荣,比整个亚洲的得主人数都多。有批评者指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始终没能获奖,与评委里来对俄罗斯文化反感也有关系。面对频繁的批评,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似乎并不担心,“翻译跟不上”几乎已成为他们回应指责最常用的理由。


争议三


“道德力量”能否超越文学价值

而成为获奖理由?


与评奖“欧洲化”的指责相比,如何在文学价值和作品题材之间取舍,可能是更让评委们头疼的问题。20世纪中下叶,作品的题材和写作背景则开始越来越被看中。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的获奖就曾引起争议。他的作品以揭露现实著称,却与奖项一贯倡导的文学风格不相称。批评者质疑,获奖理由中提到的“道德力量”,到底是否足以让索尔仁尼琴获奖?        


争议四


个人经历是不是文学奖评选

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略萨被宣布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后,很多秘鲁政客大吃一惊:那个主张“激进主义”不被民众买账、竞选总统失败的政治家,还能成诺奖得主?

 略萨似乎不以为然,他曾表示,“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却可以是个(出色的)作家”。有人认为,如果一名作家劣迹斑斑,作品再好也不能让他得奖。但这一次,瑞典文学院显然和略萨站到了一边,他们似乎有意要说明:文学成就,根本不必与个人行为挂钩。


 争议五


维持独立价值观的美好“愿望”

真能实现吗?


尽管没有成文的条条框框,诺贝尔文学奖多年评奖展现出来的“标准”,已足够让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瑞典文学院对独立的价值观的推崇,以及对文学作品“不为社会政治和现实所绑架”的倡导,就获得广泛肯定。这也是为什么,代表现代日本文学两极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能先后获奖,《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两部作品都能获得评委的好评。争议不是没有,政治意向不一的评委,照样可能对“独立”作出有所偏颇的判断。


争议六


批评权威的“魔鬼”

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吗?


今年早些时候,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去世时,不少人依然觉得,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事实匪夷所思。1998年获奖时,人们觉得他是顽固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故意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着干的“魔鬼”,一个作品不被本国文化部欢迎的作家。但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指出,作为无地农民的后代,萨拉马戈在数部作品中讲述了贫苦的人如何通过奋斗走出困境的故事;他把贫民比喻为蚂蚁,并最终战胜象征地主和秘密警察的昆虫。在这个“不受欢迎”的作家身上,诺贝尔文学奖却似乎看到了某种人性光辉。


#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