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专注力太差?这些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过度训练有害无益

 夜幕白 2018-07-14
王女士的儿子已经4岁半了,理解能力很好,记忆力也非常好,但妈妈说周围的很多小朋友都能写数字、绘画,他却不行,因为没有耐心写,也没有耐心画。妈妈早就发现儿子对事情的专注力较同龄的孩子要差一些,因为他出生在七月份所以是班中较小的孩子,以前上小班时就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但那时总觉得他比别人小,不太在意。渐渐地上了中班,老师讲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他注意力还是不集中的缺点就明显了,比如在幼儿园小朋友玩玩具,别的孩子玩兴正浓时,他已经失去了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可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下一步想要做什么。王女士请教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和专注力。 
很多家长都能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但是对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存在着对孩子注意力水平要求过高,没有掌握适合孩子发展注意力的教育方法。

●注意力包括三个方面
注意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所能坚持的注意时间,一般情况下,3—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5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6—7岁幼儿能集中注意20—25分钟。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里所能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配与转移是根据任务在同一时间内主动、及时地转移注意对象的能力。家长和老师在一定时间内布置任务的多少和这些任务之间的联系性,都对孩子的注意广度与分配转移水平有影响。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性特别强。当孩子不能按成人的要求去做时,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孩子在注意的转移和分配上有困难,即俗语所说的“脑子还没有转过来弯”,另一个则表明孩子可能比较有主见,喜欢尝试自己所想的事物或活动。
●注意力容易受情绪影响
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集中注意力,较少受外界干扰,对不太感兴趣的事物则容易思想分散,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注意力集中的兴奋点,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在哪方面具有选择性。例如孩子如果上课听得高兴,就会露出喜悦的笑脸。
●以无意识的注意为主
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有任务、需要努力而达到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不需要努力和意志而轻松产生的注意。孩子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孩子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就是一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要通过这扇门。”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指向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间选择某一对象而离开另一些对象。例如上课了,孩子的注意力指向老师和黑板而离开教室外面的活动和景物。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全神贯注于某一对象,例如孩子只听见老师的讲话,同桌做小动作、说话他都不知道。注意力与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一起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是影响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与智力发展和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孩子只有具备基本的注意力,他才会对事物有所观察,产生想象力,在注意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根据观察和记忆的素材进行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促进思维的发展。

有一项研究表明,大脑的聪明与否,与其说与大脑本身的天赋有关,倒不如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能否在一段时间内完全集中于某一问题上的能力。大量的学习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孩子的注意力障碍是造成学习障碍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它将导致孩子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所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对他的未来具有预防学习困难的意义。
 1、培养孩子注意的时间久一点
这是指注意的稳定性,是对同一对象所能坚持的注意时间,时间持续越长,注意力的稳定性越强。
方法一:不要随便打扰孩子的游戏。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玩耍和游戏时,是他们自主发展注意力的过程,成人要把它当成严肃的工作而尊重,不要轻易地打断他们。例如孩子玩沙、玩水、玩土通常很专注,大人只在旁边做必要的健康与安全帮助就行了,不要怕不卫生而打断和阻止他们,随他们玩个够;当孩子正在专注地把玩一个小物件时,大人只在一边观察即可,没有必要插话或插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注意力将会健康地成长。
方法二:以孩子的初始记录为基础,每次活动时间延长一点点,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如果孩子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即初始记录),家长不妨与他逐步完成一个“15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看书,都必须坚持6分钟。如果孩子做到了,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如一张小贴画),争取以后达到7分钟,乃至15分钟。家长切忌急于求成,把目标定得一步到位,孩子做起来难度太大,家长也看不到希望。同时,家长要说话算数,不要随意延长时间。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分散他对活动本身的关注,家长可以借助定时器,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2、培养孩子注意的范围宽一点
这是指注意的广度,是在同一时间里所能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数量越多,孩子注意的范围越宽广,如果孩子的注意范围狭窄,就只能注意某一事物,不能再注意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方法一: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看见了多少物品。在孩子的面前放6件玩具和生活用品(根据孩子的情况最初也可以少一些),例如笔、书、手绢、勺子、杯子、手机,让孩子边看边说桌子上有什么物品,然后让他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看见了多少物品,以后可以逐渐增加物品数量。经常玩这样的游戏可以拓展孩子的注意范围。
方法二:睁大眼睛比较两幅相似的图片有哪些不同。家长可以在书店购买类似的书,例如一幅图片上有太阳、小鸟、小河、柳树和鸭子,另一幅图片类似,河里却多出了一条鱼,让孩子仔细看完前一幅图片,再看后一幅图片,问他与前一幅图片有哪些不同,但不准翻书。这对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是良好的训练。
3、培养孩子注意的调节快一点
这是指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和要求主动、及时地转移注意对象的能力,它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随意离开任务和要求,属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孩子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固然是可贵的,但是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一件接着一件地完成,这需要孩子的注意力有较好的转移调节水平。家长和老师在一定时间内布置任务的多少和这些任务之间的联系性,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当孩子不能按成人的要求去做时,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孩子在注意力的转移上有困难,另一个则表明孩子可能比较有主见,喜欢尝试自己所想的事物或活动。如果是前者就需要家长的专门训练,后者则是需要家长保护的品质。
方法一:用好表达顺序的关键词,指导孩子陆续完成几个简单的任务。例如回家的时候,妈妈提醒孩子:“先脱皮鞋换上拖鞋,再把皮鞋放在鞋架上。”吃完晚饭,爸爸要读报纸,还想看看孩子的作业,就可以对孩子说:“先帮爸爸把桌子上的报纸拿过来,然后把你今天在幼儿园画的画拿过来,让爸爸看看。谢谢你!”
方法二:可以把“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改编为“风马牛”按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家长说“风”时,要求孩子的两手做“石头”动作,“马”和“牛”分别对应“剪子”和“布”的动作。家长可以与孩子轮流做游戏,谁出错手的次数多,谁就输了,这说明他的注意力还没有调整过来。反口令做动作如“大小西瓜”游戏,家长说“大西瓜”,孩子用两手比小西瓜的样子,说“小西瓜”时则比画大西瓜的样子,家长与孩子轮流游戏,比赛谁的注意力水平高。

4、培养孩子注意的兴趣浓一点
这是指注意的选择性,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集中注意力,较少受外界干扰,对不太感兴趣的事物则容易注意力分散。每个人都有自己注意力集中的兴奋点,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在哪方面具有选择性。
方法一: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接触事物。成人通常会因为事物的重要性而加强关注,这种兴趣的调动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是比较抽象的说教方法。而孩子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触觉,从多方面感知事物,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家长需要带孩子多看看、多走走、多做做,让孩子基于自己的感知来关注事物,而不是用家长的选择来代替孩子的兴趣。
方法二:成人适当地参与孩子的游戏。人的耐性强弱和注意力长短与人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息息相关,而感兴趣与否在于他对事物是否还有新发现。当孩子对玩具不再感兴趣,是因为他玩不出新花样了,需要父母及时地参与进来,与他一起变着花样玩,吸引他的兴趣和注意力。另外,父母还可以观察孩子最爱玩的是什么游戏,并积极地参与进来,想方设法延长游戏时间,加强孩子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机制,促进孩子的生理机能发育。
5、促进孩子的意志力强一点
这是指注意的意识性,分为有意性与无意性。孩子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这就启发父母一方面不宜总是对孩子提太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孩子的努力与意志。
方法一:提供的玩具数量要适中。并不是玩具越多越好,如果孩子眼前的玩具过多,他的视觉容易混乱,不便于他确认自己喜欢的目标,降低了他的有意注意水平,因此,他可能各个玩具都抓抓摸摸,但持续时间不长。可见,父母不能光买玩具,还要学会投放玩具。父母可以把玩具适当分类,有些玩具暂时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这样孩子会专心地玩眼前的玩具,以前的玩具以后再拿出来也有新鲜感了。
方法二:可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带动孩子的有意注意。写写画画是幼儿的一项基本学习技能,有的孩子畏惧新技能的学习,不愿意付出努力,家长可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带动孩子的兴奋点与积极性,例如父母边写画、边唱歌、边摇头,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渐渐地孩子将被带入情境,他的努力与意志也随之渐渐增强。
方法三: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意地停顿一下,问一个小问题,观察孩子是否在听。故事讲完以后再问一个小问题,观察孩子是否听懂。因为家长的提问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孩子有目的地倾听,并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讲故事的时候,家长还要注意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增强感染力,不生硬地照搬书中文字,可根据故事适当增添一些象声词、简单的形容词和形象的动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6、过度训练注意力有害无益
有的家长采取所谓“软硬兼施”的办法训练孩子,“软”一般是指物质奖励或者哄劝孩子,“硬”一般是指批评或者吓唬孩子,“软硬兼施”从形式上看很全面,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让孩子感觉家长态度时好时坏,“软硬兼施”或许暂时有效,但是长久无效,因为家长没有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孩子的个性特点,所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不软不硬”,即以冷静的态度、遵循教育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
注意力高度集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心理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都很高,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孩子会感到疲劳,需要放松休息,使大脑的神经系统在兴奋和抑制之间保持平衡,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采取主动休息的态度,做到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而不是过度疲劳,被动休息,超限使用注意力。如果总是让孩子连续学习很长时间,不但导致注意力涣散,长久下去,还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有损伤。孩子学习半小时以后,家长要提醒孩子休息。休息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休息,例如看电视、听音乐、弹琴、聊天等等,另一种是动态休息,例如打球、跑步、散步等。家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孩子共同确定采取哪种休息方式。
7、适当的咀嚼有助提高注意力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咀嚼可以使重要脑区的血流量显著提高28%以上,可以增加大脑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加大脑供血和供氧,提高包括注意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在内的认知能力。国内专家也有此方面的研究,分组实验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对完成需要注意力的任务有积极影响,使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克服干扰,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可见,锻炼孩子的咀嚼力量是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但是,家长担心孩子会噎着或者觉得孩子咀嚼食物吃得慢,给孩子做的饭菜就过于细碎,孩子吃的流食和半流食较多,他们的口腔肌肉咀嚼力量得不到锻炼。实际上,如果家长培养孩子慢慢咀嚼、咀嚼充分后再吞咽、咀嚼吞咽的时候不说笑不走动等良好习惯,就不必过度担心,孩子的咀嚼力量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8、改善教育态度与家庭环境
注意力与孩子的兴趣、信心和动机密切相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太高,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孩子感觉难度太大,就无法调动积极性、提高注意力,孩子容易走神,心不在焉。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比较多,孩子容易自卑、情绪低落,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争吵较多,或者家庭关系冷漠,这些消极的情绪色彩对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很大。有的家庭环境比较嘈杂,家里总是人来人往,或者小区环境喧闹,孩子的神经系统容易疲劳,也不利于注意力品质的发展。因此,家长要改善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和谐家庭,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作者简介
晏红:清华大学知名学者、早期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
本文选编自:《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0-6岁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