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影视剧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面:远方黄尘滚滚,瞬间骏马飞至,但见人影一晃,驿卒翻身下马,将公文包传给另一驿卒,大喝一声“八百里加急,闲人退避”,随后又见灰尘滚滚,驿卒已然远去,这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不同于现在的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而且撞死人不负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 驿马 ,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与之相比,如今的快递很多都达不到这种速度。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 流星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 流星 。按唐政府官方规定普通 驿马 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最快的则要求日驰600里。 安禄山 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500里。 但是仔细一算,“八百里加急”并不快。古代1里约为450米,日行800里相当于现在的720里路。这样推算,时速仅为30里,甚至自行车都可以达到。其实并不然,古代的道路并不好,有时是崎岖的山路,有时要绕开水路,无形之中增长了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