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在暮春的黎明时分,她送走情人,懒懒的踱步回到玉楼,陷入沉思之中,昨宵的相会,今晨的送别,柳丝,春草,马嘶,鸟啼,种种印象纷至沓来,一片迷惘。词人截取她意识活动中的几个片段,写成这首惊艳绝人的作品。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这首词的开头是说,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
这首词的开头不免带一点朦胧,但这朦胧却正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开头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可以说是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自己在玉楼晓月之中久久的思念着他;也可以说是女子在叮咛她的情人,请他永远记住这玉楼明月的相会,记住这楼中人。或许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她想着他,他想着她,而这玉楼明月就是唤起他俩记忆的标志和象征。“柳丝袅娜春无力”,这一句也可以唤起读者多种多样的联想。首先,柳丝是春的象征。在各种树木中,柳树大概是对春天来临最敏感的了,而柳丝到了袅娜无力的下垂着、摇摆着的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其次,柳丝又是离别的象征。折柳送别,本是古代的习俗。温庭筠在这首词里写柳丝也有暗示离别的意思。其次,那袅娜无力的,你说是柳丝吗?确是柳丝。但那刚刚送走情人的、没情没绪的女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词人将一个“春”字放在“无力”的前面,是有意把“无力”的主语弄得模糊一点,让读者从更广泛的事物上产生联想。在暖烘烘的春天里,那女子觉得自己是无力的,所以一切也都是无力的。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这两句是说,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送别情人的情境更加重了离别的愁绪。
这两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有声有色。在古诗里,春草萋萋的意象本来就和离别结了缘,而马嘶更能震动离人的心弦,提醒人离别的难免。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这两句是说,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
下片写那那女子回到楼中之所见所思。昨宵的欢聚已经过去,再看那些引起欢乐回忆的东西,反而感到凄凉。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大概指帷帐这一类东西。这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转回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绣着金翡翠的罗帷。可以想见,那翡翠鸟一定是成双成对的,这热闹的图画反衬她的孤单。等她进入帷内,在晨曦微明之中,最引她注目的自然是那点燃将尽的香烛了。“香烛销成泪”,是因为她的心绪不好,所以烛油在她看来竟似泪水一般。这就是所谓移情的作用。这里虽然没有写那女子流泪,但它的流泪已是不言而喻了。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结尾两句是说,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
“花落子规啼”这一句转而写窗外。似乎那女子回到楼中便守着窗儿远眺,想再目送情人一程。此时,窗外是花落鸟啼,一片暮春景象。她触景伤情,也许想到自己的青春难驻,越发感到悲伤了。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啼声凄厉,如言“不如归去!”子规的声声啼唤,仿佛是这位女子的代言,唤出了她的心思,也加重了她的哀伤。词的最后以“绿窗残梦迷”作结,绿窗给人以安谧宁静的感觉。此处举绿窗以见窗下的女子。“残梦迷”,如浦江清所说:“往日情事至人去而断,仅有片段的回忆,故曰残梦。迷字写痴迷的神情,人既远去,思随之远,梦绕天涯,迷不知踪矣。”
温词长于抒情,能把握感情的每一丝细微的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绝之美。温词之抒情,往往只是截取感情的几个片段,意象之间若断若续,几乎看不到缝缀的针线,中间的环节全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因此特别耐人寻味。这首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附录《菩萨蛮》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译文
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梦中,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注释 ④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或指灯罩。金翡翠:即画罗上金色的翡翠鸟。 ⑤香烛:加有香料的烛,亦是对烛的美称。销成泪:蜡烛燃烧后垂下的蜡滴比作眼泪。 ⑥子规:即杜鹃鸟,常夜鸣,声音似"不如归去"。 名家点评 清谭献:"'玉楼明月'句,提。'花落子规啼'句,小歇。"(《谭评词辨》) 清陈廷焯:"音节凄清。字字哀艳,读之魂销。"(《白雨斋词评》) 李冰若所说:"前数章时有佳句,而通体不称,此较清绮有味。"(《栩庄漫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