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亡国诗》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以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蜀亡,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人,召她陈诗,因诵此作,太祖颇为赞赏(本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君王在城头上竖起了降旗,我在宫内哪里能知道。
开篇直述国亡之事。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次句“妾在深宫哪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像是针对“女祸亡国论”而做的自我申辩。语气似轻声叹息,然措辞委婉,大有深意。其次,即使推一万步来说,“妾”即使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做“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十四万将士不战而降。难道再没有一个是男子汉?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在冷兵器时代,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现出拱手让国的屈辱一幕。“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的写出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不在国亡,而在于不战而亡。末句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这首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对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诗人以女子的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骂得有力,个性鲜明。就全诗来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做铺垫,结句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顺理成章,骂得痛快。这首诗主要成功原因有两点:一是前两句用答问形式,措辞灵动;二是用女性语气,以第一人称“妾”述怀,末句“更无一个是男儿”,由于出于女性之口,就多了一重意味。——如果以男骂男,尚属彼此彼此,现在以女骂男,则“男儿”更无地自容了。
附录《述国亡诗》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注释
①君王:指五代后蜀孟昶,据史书记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屈辱投降。
②妾:即诗人徐氏,为孟昶贵妃。 ③那:同"哪"。 ④解甲:放下武器。 ⑤更无:再没有。 ⑥男儿:指男子的丈夫气概。 译文: 君王在城头上竖起了降旗,我在宫内哪里知道?十四万将士不战而降,难道再没有一个是男子汉? 后世评价 作者"...(后蜀)国亡,入备后宫",身份实际属于"高级俘虏"之列。太祖有闻此女诗名,特召见、命她展示自己的诗作。花蕊夫人便诵读了这首《国亡诗》。 诗句本身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投降、亡国是何等大事,然而竟又仓促草率到连宠妃都"哪得知"的地步!后蜀兵力不弱(号称有"十四万人"之众),却"齐解甲"("微言",显然是指不战而降):这样的"君王"还够得上"是男儿"吗!就诗论诗,这里表达的首先是对亡国昏君孟昶的鄙视;但此情、此景而选此诗来诵读,隐约令人感到尚有弦外之音:这败,是蜀自败;赢家并没什么可骄人之处...。 "孤臣孽子"们怀念故国是很招疑忌的。这里,读者所看见的情景则是: 身为俘虏的一介弱女能做到不卑、不媚,竟敢面对征服者而指斥故国君王的不战而降是"无男儿血性"! 不过,据记载:太祖听诗后的反应却出一般人意料。也许是"见仁见智"罢,太祖在诗中感觉到的首先是自己"以少胜多"的武略之伟大:"...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作者简介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