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涂《初渡汉江》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初渡汉江》崔涂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手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襄阳的景致应属岘亭最好看,渡口行人稀少一年将要过完。
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阳环绕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郊)、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勾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天空背景的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明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寂寂,人行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替我告知习家多多置办美酒,夜里迎风冒雪过江倍觉严寒。
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未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心情,但诗中自有一股郁积之气深入人心,读后经久难释。
这首先要从襄阳这个地方说起,襄阳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就是风光好吗?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仅仅是就江上行人少而言吗?细细品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是襄阳名胜之一,为汉侍中习郁所开。晋代名士山简外出嬉游,每到此池游玩,置酒辄醉。“习家”这里用来泛指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他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地方色彩,而且饱含浓厚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像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为什么不光“置酒”还要“多”呢?除了因为“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心中的块垒,不明说尤其含蓄有味。后两句写得很有情致,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明白了这些,在那风雪寒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的凸显出来,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尽管他有一肚子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的味儿。
附录《初渡汉江》崔涂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属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注释

⑴汉江:一称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源出于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作者所游汉江是指流入湖北西北部和中部这段水域。

⑵襄阳:古郡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分南郡、南阳西郡置,隋唐时代或称襄州,或称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岘亭:指岘山之亭,岘山又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东晋桓宣曾于山上筑戍守。晋羊祜镇守此地时,尝登此山置酒言泳,在任时务德政,身后民众为他在山上置碑,即"堕泪碑",有亭必有碑,此碑乃羊公碑也。

⑶值岁阑:时值岁末。阑,晚意。

⑷习家:指习姓之人。这个习家是指姓习的望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如习凿齿,《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记:"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累迁别驾……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识,温甚器遇之。"由于有文才,后来人常喻指才俊之士。在晋代是十分重视名士的,故习家为名士之家,受人尊重。 

译文

襄阳的景致应数岘亭最好看,渡口行人稀少一年将要过完。

替我告知习家多多置办美酒,夜里迎风冒雪过江倍觉严寒。

明代蒋仲舒曰:此等用事乃得趣。(《唐诗绝句类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