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

 此生未了爱小屋 2018-07-14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烟波浩渺的800里洞庭,历尽沧桑,如今已淤积成东洞庭南洞庭西洞庭三个相连的“水袋子”。北面的大通湖本是北洞庭,只因当年围湖造田,已孤悬洞庭湖外,以致有人戏称洞庭湖“找不到北”。而1680余平方公里的南洞庭,南容四水,北纳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四河,吞吐长江,其浩瀚之感、险峻之势依然,洞庭湖主湖之位可见。受长江和四条大河枯丰季节影响,这里水涨湖阔,水退洲长,故有“涨水为湖,落水为洲”之说。湖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118个洲岛。最大的洲岛是赤山岛,宽4公里,长30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最小的岛是一个个绿色的小山包浮在水面,就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湖心。正所谓“洞庭天下水,最美南洞庭”,南洞庭集湖光山色,岛屿汀州,文物古迹,渔耕文化为一体,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湿地景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南洞庭国际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洞庭阁】上世纪末,南洞庭四年三次出现百年一遇大洪水,尤其1996年夏秋,沅江市十垸九溃,致使全市八成以上的地方变成汪洋,市区及25个乡镇场、45.5万人遭受重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在惨重而悲怆的惊天浩劫中站立起来的沅江人,为警示后人,见证沅江人民征服水患的意志,新修了一处古典式楼阁,左右并立两个子阁。楼阁立足水中,倚雄伟壮观的城区防洪墙而建,高四层,雕梁画栋,飞檐翘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阁名。洞庭阁三面环水,雄踞一方,是观赏洞庭湖的极好位置,登临眺望,南洞庭湖尽收眼底。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安澜阁】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濒临南洞庭西岸,从市中心向东南行驶四公里即万子湖堤。堤上立一巨石,上书“南洞庭湖/资江口”,标示此地为资水汇入南洞庭湖处。与巨石相距不过200米处的湖堤内侧,建有一座安澜阁,取“安抚波澜、平安顺利”之意,是一座与洞庭阁类似的纪念性亭阁。亭楼正前方有头镇水铁牛,它是护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主阁内有一幅详尽的洞庭湖水系图,记录着勤劳的湖区人民对洞庭湖的治理。在安澜阁可以全面了解到南洞庭湖面貌,亭阁内还有许多名人诗、词、画供大家欣赏。“还八百里洞庭,积水调洪,沉浮系万家忧乐;望七十二峰巫峡,屯云作雨,蓄泻关五省安危”。风情万种的洞庭水,将事关湖南经济半壁江山之安危、兴衰及荆江大堤、武汉三镇等地区能否安全渡汛的人类奋斗史,演绎得如此风雷激荡,云水悲欢。包容人类治水历史和水利文化的安澜阁,是洞庭湖治理建设成果的丰碑式纪念性标志,展示着千军万马治水鏖战的气势。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曲鼓云和,湘流卅六湾,芷兰拍地春千里;风平浪静,月色三万顷,鸿雁横天秋一痕”。站在【南洞庭湖·资水入湖口】标示碑处,流淌的诗情画意可让胸襟变大,渔舟天上游,云在水上浮,涛如禅音,浪似天籁,湖岛芦荡,石塔凌云,何其悠然!从万子湖畔的安澜阁港口登船启航,极目远眺,大小不一的洲渚,乍现乍隐,犹如散落于洞庭上的颗颗绿宝石。离岸不远的水路上便是千秋浃【凌云塔】,水退洲上立,水涨湖中浮。从塔内拾级而上,波澜壮阔的偌大湖面和万顷芦荡尽收眼底,曲曲层层皆入画,晴晴雨雨总宜人。凌云塔修好后,湘籍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相邀登塔游览,各吟诗一句,联成一首七言绝句——“洞庭秋水砚池波,拿过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凌云塔】南洞庭标志性建筑,坐落在资水入南洞庭湖口的万子湖千秋峡,洞庭湖双塔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塔,7层8面,塔高33.5米,塔基高1.04米,宝塔全部用麻石砌成,共用石料16906块,湖中没有麻石,全部异地取材,先马车后木船运至湖心。据嘉庆十三年修订的《沅江县志·卷十一·学校·塔》记载,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合邑投资建。十二月十一破土开井,深一丈五尺五九。年三月十八日始订松椿椿,盍煤二百五十石,四月方定石。”由此可知,凌云塔“水退洲上立,水涨洲中浮”数百年不倒的原因,在于其塔基结实,打有松桩,且填有煤炭,5.2米深的塔基内填了15吨煤。基角饰高浮雕龟趺,葫芦形宝顶,每层出短檐,檐角饰鳌鱼。底层北向辟券门,门额楷书“凌云塔”三字。塔身第二层石阶门拱上,左右各雕刻着一只麒麟状石兽,两门共四对,栩栩如生。同时,各层所有的塔檐上饰有“披鳞戴甲龙头鱼状”石雕,尾部高高挑起,颇有湖区特色。凌云塔底层和二层门洞各有一副对联刻于两边麻石,历经风雨清晰可见:“文星磊落昭银汉,笔阵嵯峨焕彩霞”;“挺出一枝挥翰墨,联登七级会风云”。联中隐去了多少故事,现已无人知晓,单从字面上看,银城益阳文人辈出,多会于此的胜景依稀可见,现为湖南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鼎建凌云塔碑记】清·骆孔僎
  乾隆甲寅秋,余来司沅铎。将至邑,舣舟千秋峡。维时,邑人士相厥攸跻,建七级石塔于峡之上,以培植风水;然其工犹始基之也,工钜费繁,越嘉庆丁巳夏乃蒇事,计需白镪四千有奇。噫!非邑人士之同心协力,矢公矢慎,讵易观厥成哉!沅跨洞庭上游,清淑所钟,人文蔚炳。塔与黉宫相对峙,实居邑之巽方。巽主文教为长、为直、为高,疏其气而达其机,斯后天之风,先天之泽也。卦得中孚象,爻乘木鹤鸣。行占人文之萃,蔚极炳昭。鹑翔霄而振翼,鸿渐逵而为仪。昂首青云,咸自此阶而升矣。邑人士之幸也,司铎者与有荣施也,于是乎书。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芦苇荡】洞庭湖烟波浩渺,湖江连绵,这里是芦苇丛生、鸥鹭翔集之地,众多文人墨客对此做过热情吟诵,尤以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传洞庭湖美名于天下。从沅江的安澜阁登船,迎着湿湿的湖风,行驶在南洞庭湖上,浓密的芦苇,随着荡漾的水波摇曳着,时不时惊起几只小鸟,扑腾着翅膀盘旋在湖面。偶尔能看到小渔船,相较于那一大片水域,不禁让人想起“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诗句。南洞庭的湖洲芦苇面积达2.4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芦苇是造纸业的重要原材料,常年产量30万吨。芦苇荡中野生的绿色食品野芹菜、野篱蒿、芦笋被称为“洞庭三鲜菜”,游客可在渔村用餐。诗人李白到此一游留下了《咏洞庭》著名诗句:“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李商隐在这里以渔为乐有《洞庭鱼》一诗为证:“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如秋后蝇。”宋代黄庭坚这样《过沅江》:“雨过风林生夜清,坐邀明月共开情;渔章醉后莫吹笛,要听一江秋浪声。”南宋钟相、杨幺为了“等贵贱,均贫富”在这里揭竿起义,被岳飞打败丢刀沉船于湖中的撂刀口......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洞庭神树】位于撂刀口和莲花坳之间,一颗树龄已达270年的乌桕树,挺立在南洞庭湖中的孤岛上,由于树南边有个100多年前因地质塌陷而沉入湖底的"洞庭龙王庙",因此南洞庭湖渔民每年都要到此祭拜。乌桕本是高山树种,喜干不喜水,那么这样一棵高山树为什么会在洞庭湖中呢?在明朝以前,这个地方本是一大片陆地,由于南洞庭每年的沉降速度为5—10毫米,当年的龙王庙已随地质塌陷没入湖底,神树是南洞庭地质变迁的有力佐证。之所以称为神树,是因为它的神奇灵气,祭拜之人可逢凶化吉、百病消除,十分灵验。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原创] 镇江塔伴凌云塔 安澜阁随洞庭阁(24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镇江塔】座落在沅江市万子湖乡莲花村东南,矗立于小口塞湖中流,位于南洞庭湖水面最广阔的地方,巍然屹立于汹涌波涛中,任风吹雨打,浪洗云磨而愈见雄壮,现为湖南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乘舟踏浪前来的游人旅者,可见八方八角、七层玲珑、金色灿灿、塔影沉浮,孤守大泽微波,檐挑晕光流云。那花岗石底座泡在湖心水中,历经数百年风吹浪打不曾撼动分毫,端的是一幅大气势的兼工带写的洞庭画面。该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十九年(1784)工竣,1983年维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52.23平方米。塔高23.95米,葫芦形宝顶。塔基与底层实心,以花岗石砌筑,二层以上用青砖。每层出短檐,檐角上翘。二、四、七层各开有一门与塔内相连,余皆为假门。第三层西南塔壁竖嵌阴刻楷书“镇江塔”三字。塔外观七层内实三层,有木梯上下。远望大泽微波,塔影浮沉,气势雄伟。前人修筑镇江塔为寄托镇水患、驯江流之愿。镇江塔建立二百多年来,挺立中流,气势雄伟,“远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临八百余里之湖波”,给洞庭湖风光增色不少。
  【镇江塔记】清·杨世禄
  山川灵秀之气,经培植而后发;则补救之功,尤为汲汲。所谓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也。沅县治距山面水,大江从西南来,浩浩滔滔,已具东归之势,忽西折数十里,于治前渟波回洑,若朝若拱,始下注洞庭,其形势可谓善矣。独其上游支派歧岔泛溢,一则循齐湖以东,一则沿淯江而北,背沅左袒,虽一隅之支离,实全沅之缺陷也。蒋保介其间,两河倾泻,中流直注,论者谓科目稍衰,实由于此。其间惟一洲,曰朱家嘴,俨若砥柱,但隐而不显,必得人功补助之。爰是,谋诸乡里绅耆,佥曰惟建塔庶可外收内聚,树捍门之华表,即耸合邑之贪狼矣。乃同启县公尹宏文奖劝里党咸踊跃焉。因萃力之无私,遂落成于不日。兹者宝光耀日,文笔凌霄,远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临八百余里之湖波,药山罗水,左右回环,灵气之聚于是乎有征矣。岂惟蒋保是赖,实合邑之要举也。塔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成于四十九年十月。是为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