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唐开元年间,诗人白居易从江州司马任上被唐宪宗召回长安,委以中书舍人的职务。这是他几经波折之后,独坐在中书省当值,面对满园盛开的紫薇花,借诗抒发自己的复杂心情。 紫薇花,外观好像一个轮盘,中央一束黄蕊,外围簇拥着有许多褶皱的花瓣,微风吹过,褶皱般的花瓣像在细柄上飘动,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十分奇特。它的花有紫色、也有红色、白色和紫蓝色多种,分别叫着银薇、红薇、翠微。为什么在作为古代王朝政务中心的中书省都独钟于紫薇花呢?这大概和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有很大关系,古人认为天有三垣,即紫薇垣、太薇垣和天市垣,“紫薇垣十五星”“天帝之座也,天子之所居”(见《晋书》)所以,紫薇花才有幸入宫伴驾,以示为“天子之所居”,皇帝的住所也被称作紫禁城,中枢省也一度被更名为紫薇省。 紫薇花,又名百日红,它花期长,自夏至秋,团团簇簇,红霞成阵,弥季不落,烂漫可爱,所以人们又叫它满堂红。它还有一个怪毛病,当有人在它的树干上一挠,它立刻自梢至基都会摇曳,因此老百姓又叫它怕痒树。紫薇花的树皮光滑,枝条扭曲,丛生性强,可以制作各种园林艺术造型,用作美化环境,供人观赏。 在中国医药史上,紫薇花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直到明代,在兰茂编撰的云南地方草药专著《滇南本草》中才崭露头角,但一直没有登上中医药的“大雅之堂”,只能与草药为伍。《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症瘕、崩中、带下淋漓、疥癞癣疮。”《岭南采药录》认为它可以“治小儿烂头胎毒”。《重庆草药》记载治疗风丹方一首,即紫薇花 30克,煎水煮,捞糟服。归纳起来,它的主要功效在于止血、化淤、清热、消炎。另外,它的根还能用于治疗牙痛、赤白痢疾和传染性肝炎,在民间多有应用。据现代研究表明,紫薇花中的有效成分有抗菌作用,在它的种子里有某种麻醉成分,树皮有兴奋、退热作用,但这些都需要在临床进一步证实。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zhzhiqiang5231
|
|
来自: 鉴益堂 > 《36.[杏林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