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量子物理学一度刷爆我们的朋友圈,不管是量子卫星,量子计算机都一时间成了一个很火的话题。有很多朋友说科学的尽头就是玄学,量子力学就是科学连接到玄学的桥梁。最近玄梦君读老子也是有一些心得,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道德经》中是不是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奥秘。 也许很多朋友通过某些渠道大概了解了量子物理学一些基本的概念。在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内容(如果解释得不够清楚大家可以看一下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演讲: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量子物理学中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叫态叠加和坍塌,这个名词比较抽象,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常人的逻辑里是没有这个叠加态这个概念的,叠加态简单说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普通人认为客观的物体必须是存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这种存在,不能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客观的。这个是一个客观的概念,每一个人都认可的,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但是在量子力学里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粒子可能存在叠加态,这种状态是非确定性的。就好比说,我们回家来到门口,想知道老婆在不在家里,那么这就存在'在'与“不在”两种状态。那么有没有既在又非在的叠加状态存在呢?量子力学就存在这么个现象,他认为你没有开门观察以前老婆的状态就是“在”和“不在”的叠加态。但是一旦你开门,这个状态就坍塌了。就只有“在”与“不在”两种结果了。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荒谬的道理,在微观世界确实存在。你在观察电子之前,它就处在一种叠加态。 笔者发现在《道德经》中徳篇第五章的内容就是说到了万事万物的三种状态,似乎和量子力学有很大的联系,我们先看一下原文以及其解释。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句义:道生之德畜之的万物已经离开德“一”而进入了阴阳“二”的状态中,人类对万物的认识,停留在看得见的有相物质世界,而将看不见的无相物质忘在背后。然而万物内外却是德“一”能量的炁在发挥滋养的中和作用。只有执一以为天下牧,知白守黑,执两用中,才能认识万物本质中德的营养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道是宇宙出生之前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物质或是说能量。“一”是最朴素的数字,万物演化的根本,先天一炁。《淮南子》中也说,“一也者,万物之也。”而“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地之数,即太极生阴阳。而“三”即是来知徳太极图(也叫旋极图)中显示的三大属性,中间的叫德“一”,两侧叫阴阳。老子说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个东西演变出来的。 而这句话恰好与量子物理学中的这三个状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俗来讲就是“1”的状态、“0”的状态还有“1”和“0”的叠加态。那么我们可以猜测这个“阴”说的就是“0”态,“阳”就是“1”态,量子纠缠的这个叠加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这个徳“一”的状态。 那么下面老子就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如何在现实生活把握这种状态。 原文: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自名也。 句义:天下人民最忌讳的就是成为孤家、寡人还有五谷不分的人,但是侯王们却这样自称。 侯王们都明白这个徳“一”的重要性,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自称呢?原因如下: 原文: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句义:万事万物你去减弱了它的某一个方面了反而会让它另一个方面有所增加,反之增加它的一个方面了反而会减弱另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事物有阴阳两种特性。阳性的一面增加了,阴性的一面就会减弱,反之亦然。那么侯王们为什么要这样让别人称呼自己呢?因为他们明白中和之道,一旦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致,那么阴阳不能够平衡的时候就会消失,衰亡。那么我们再看老子接下来怎么提出解决方案的。 原文:覲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句义:殷朝礼崩乐坏之后就消亡了,(我)与人们一起讨论学习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修行以加强、增强身国的通炁量,营造和获得更强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能充分获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内环境,需要教化传授和指导实践使其觉悟,我当其责。 为什么老子会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呢?笔者想引入一个科学界的假说,即量子意识。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意识其实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念头就像量子力学的测量。量子力学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状态就是量子纠缠。我们的大脑中有数量庞大的电子,这些电子都处于一种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我们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态的电子在坍缩中产生的。这些不断坍塌的电子又被我们大脑重新规整到纠缠态。这就是量子意识目前的一个基本理念。 那么这样分析出来,其实老子给我们长生的秘诀就是让我们通过补充徳“一”的能量将我们脑中这些坍塌的电子复位,重新变为纠缠态。也就是所谓的达到“中气以为和”的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能避免出现阴阳失调从而进一步走向死亡。所谓的达到徳“一”的状态,简单来理解就是入定。 分析到这里,其实这一章背后还有很多的秘密需要我们去发现,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去理解。因篇幅有限,暂且讨论到这里,喜欢玄梦君分析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讨论。 注:部分注解内容选自《德道经》熊春锦著,其中原文解释与《道德经》通行本有所差异,请读者自我查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