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进京,有幸见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老师。在世英叔家,她听叔叔对先父文章赞赏有佳,情不自禁地向我提出看先父的文章的想法,我很欣慰地答应了她。哪知时光飞逝忙忙碌碌,一晃回来一月有余,今,总算整理出先父众多文章中的《告别三愿》。 我觉得此文章对先父内心展示极具代表性,在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内心依然祥和,字迹照旧十分工整,写下《告别三愿》分发给五个子女。正是这种心态,先父在慈母的陪伴下,又静静地生活了六年,与家人高高兴兴过完他一百岁诞辰之后,无疾而终。 ![]() 告别 三愿 有些话早就该说,迟到现在,已经不能不说了。趁现在头脑还清楚,先把我最有发言权的三个愿望写下来,希望到时候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照办。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对大病听其自然,宁可坐以待毙,也千万不可搞什么透析呀输血呀,免得我活下来更受罪,如果由于客观原因,住进医院,也希望这只是作为到太平间的中转站,而且中转时间越快越好。 我从梁任公所集联文中,读到两句词 “归处如客,客处如归。”很喜欢,却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通常用“走”代替“死”,我认为这一“走”不必问他是离家出外做客,还是客居之后回家,都是极平常的事,来是悄悄的来,去也应该是悄悄的走,这才是正理。家里人有几十年相依之情,流几滴眼泪,还说得过去。千万不可拖累人家。 我的第二愿就是以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办完后事,不惊动亲友。到办完之后,再向每年年节还互致问候的几处电话通知一声,就说:‘奉遗命在丧事完了之后电告,请原谅’,这样,按习俗人家就不会在丧事终了之后送礼了。 最后一件事就是葬的问题。我家高祖父以上的坟墓一向是在武昌大东门外,年代久了,我也从来没有去过,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亲的坟墓在汉阳黄陵矶上蒲潭,七十年前我去过两次,现在都已经失去四十年了。母亲的骨灰在六十年代初迁到扁担山,十几年中我去过好几次。1975年是最后一次,到了80年就因墓碑被人移去,找不着了。母亲二十六岁守寡,抚养着我这几个月大的孤儿,为我作了整整一生的牺牲,而我竟漫不经心的连她的骨灰所在之地都眼睁睁的失去,将来我能昧着良心在扁担山或者其他任何墓地安然守着我自己的三尺之地吗?我的第三愿就是不设墓不立碑,用最简单的方式将骨灰连同一块石头装在布袋里沉入江底,或者只将骨灰撒在江面,任其漂流,或沉或浮,都是回归大地。不举行任何仪式,一切听其自然。近来听说有“树葬”一种办法,只要方便易行,也不妨采用。 以上三愿,都是我对自己后事的要求,绝不是创为定例,约束我以外的任何人。
丙戌立春前一日(2006-2-3) 张世模手记于黄埔路住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