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研人士来说,读研报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真实的场景经常是这样:
到底怎么样才是读研报的正确姿势?
电子行业是过去十年A股涨幅第一的行业,行业的变动很大,对研究的功底要求非常高。我们以该行业顶尖高手白金分析师【赵晓光老师】以前的一篇经典研报为例进行解读,同时也向这位“在思辨的世界中寻求真相”的前辈致敬。 赵晓光 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2010年至2016年新财富评选电子行业七连冠,2016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在过往14年评选参评的12000多位分析师中,仅8位获“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殊荣,且有一代“电子宗师”之美誉。 我们以读研报的三个层次来看赵晓光老师的研报。 初阶:散点式 首先,花5分钟看,这份经典报告《安防行业深度报告: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的第一页,你看到了什么,尝试着写一下或阐述一遍。 真实行研过程中,快速阅读过程,往往就是3-5分钟看完一份研报。 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小伙伴提炼出的结论是这样子的: 1、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是行业竞争的逻辑; 2、高清化智能化与安防运营是行业持续成长逻辑; 看的比较仔细的小伙伴,会有以下的结论: 1、海康和大华是行业的双龙头,行业处于双垄断格局; 2、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是行业的关键竞争要素; 3、技术的升级(高清智能化)和运营服务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4、产业链前端占据较大的议价权和地位,以及更高的价值; 5、垂直一体化是必然发展方向,但只有掌握核心设备才更容易做到; 6、未来短期内,安防行业毛利率不会有明显波动 合上这篇研报,当领导或者客户问,“你对安防行业怎么看?”。你会怎么说?规模效应?品牌溢价?高清化?智能化?你会记得一些对你而言有感触的点,可能是你之前认同的点,也可能是你自己研究没有发现的点……但你还记得这篇研报的核心观点吗?——海康大华的股票,推荐购买。全篇行文的逻辑即:股票值得购买,以及背后的投资选择逻辑。 当你只能记得只言片语时,你是散点式地读法。你没有抓住核心观点,自然也抽不出观点背后的逻辑,可能记得一些高手的观点。而这带来的弊端是:用不起来,说不清楚,只有模糊的印象。 进阶:结构式 第二类,有一定投研经验,受过一定逻辑思维训练的小伙伴,相比第一类,通常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也更加系统和结构化,例如: 1、这篇研报的核心观点:海康和大华的股票值得买。买买买。 2、为什么赵晓光觉得海康和大华值得买,他是怎么论证的? 这样结构化梳理的好处: 1、逻辑清晰。可以和赵晓光在一个频道上,知道他的分析在解决什么问题,他分析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2、对研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沿着结构可以层层解析:他的论证逻辑,是否可以支持这个观点;他的事实是不是真实 ,事实够不够。
研报中的数据信息、事实、观点,都是处于一个结构中,最终服务于核心观点的认证。单一看一个事实或观点本身是缺乏意义的。“研发团队有2000人”,单看这一个观点并没有意义。而只有当我们放到一个结构体系里看,即“研发团队实力强,说明有规模效应。有规模效应的公司,有利于在行业竞争中胜出”,在这个结构里看,原来研发团队数量是为了说明规模效应,则此条观点才具有了意义。当我们对赵晓光的研报能够建立的结构越系统,看得就会越全面。就越能够理解对方。 通过结构化更能理解经典研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领导或客户问你:你对安防行业如何看?对海康、大华如何看?相信你能自信地,很系统很结构化复述了一遍赵晓光的观点。如果碰到有功底的领导或客户,追问你:
此时,你又该如何作答? 深究回来,你会发现读经典研报背后,还有更高一个层次,从研报中找到赵晓光老师的认识思考过程,去学习他的行研方法,去找到他的洞见来源,去验证他洞见的不足。 高阶:认知学习式 第三类,经过认知学习训练的人的读研报方法: 1、首先依旧是看到核心观点:两个公司的股票值得买。速买买买。 2、调用一个观点模型:观点=事实+标准(模型)对这个观点层层解析 3、分析、对比、学习:这篇研报背后可以看到赵晓光的哪些投资模型和分析模型。 认知学习式的好处: 1、隐性的东西显性化。不仅明确赵晓光的在研报中写出来的观点:海康大华值得买,还能找到这位高手观点背后没有写出来的逻辑。 2、真正看见、学习高手的投资模型、分析模型。
通过三类人,展现出的三类读研报结果。究其根本是背后认知学习思维能力的不同,我们做个简要的对比,可以相对全面看到其中的利弊。
如果想要看三阶段的分析视频全集(38分钟)请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