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文电影又一次「美」绝

 小酌千年 2018-07-14


向来“才不饶人”的高晓松曾公开表示,有一个他“争不过”,却只能郁闷三秒便心中窃喜、充满期待的人。


谁?


姜文。


十年前,高晓松寻到《侠隐》作者张北海先生处,求购电影改编权。


晚姜文一步。


十年后,姜文带着《邪不压正》归来。


先睹为快的高晓松给出评价,“满屏荷尔蒙飞溅,爱恨劈头盖脸。”


看到这句子,应该有不少人跟我一样,自顾把电影想象成一名热血少年,充斥着不安分的躁动与燃情。


然而看完片后,我倒觉得,除却姜文标签式的燃与戏谑之外,《邪不压正》还有着气贯长虹的浪漫诗意。


它更似一位顶尖美人儿


从皮相到风骨,从耳廓到足尖,无不让人心口一荡。



皮相之美,在于令人惊艳的视觉呈现


姜文自有一套影像风格,布景讲究,采光写意,色彩分明。


这浓烈鲜明的腔调在《邪不压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开篇恍若穿越时空——


正阳门下,皑皑白雪,玉树琼花。


1937年的北平尚无高楼林立,火车踏雪而过,映入李天然(彭于晏 饰)眼帘的是斑驳的老城墙、宁静的护城河、空灵的天坛、炊烟袅袅的街市巷弄……


万物生动又极具韵味。


生生还原了那句,“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原著中,张北海笔下的北平有着慵懒而温柔的质感。


“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墻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鸣……”


这质感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南池子大街上的商贩吆喝,是李天然骑着二八大杠转弯时的一扭头,是回荡在四合院上空的清脆鸽哨,是肉店门口挂着的吹满气的猪尿泡,是蓝青峰(姜文 饰)出场时要去打的那瓶醋……


接地气,还求讲究,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



若只是还原,还不够姜文——他更擅长的,是「再造」


把北京的瓦带到云南,他竟生生实景搭建了四万平米的「屋顶世界」,这也为整部电影铺垫了又一层魔幻质感。



屋顶之下,是声色犬马、处处喋血的权谋纵横;


屋顶之上,是快意恩仇、情潮涌动的浪漫江湖。



层层叠叠的灰瓦汇成一片绵延不绝的浪。


当李天然在浪中奔跑穿梭,骑着自行车、甚至险些不着寸缕跳跃前行时,恍惚间,你会觉得角色本身被赋予的复杂坎坷都消失殆尽,城市最纯粹、最敞快的一面倾泻出来,什么尔虞我诈、爱恨情仇,不过弹指一挥。


那能行人、能走车,还能种花种菜的屋顶,才是一座城池的风骨。


梁思成朝思暮想的老北平,活了。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邪不压正》,从马小军到李天然,姜文镜头下的主角,一直就没从屋顶下来过。


更确切地说,姜文的作品其实一直就在屋顶之上,那是一个一旦陷进去就不想走出的平行时空。


大饱眼福的镜头应接不暇。


除却创意性的屋顶跑酷、骑单车:



还有你熟悉的姜文式暴力美学


一枪入眉心,听得人心怦怦跳。



可就连拍血腥打斗,他也能拍出一种精致之美。


五把枪,三个人,连带打斗留下的雪痕,布局得无可挑剔。


一个镜头扫过去,讲究得让人想拍掌。



当然,景美只是初级,《邪不压正》的魂之美在于人


如果说画面满足了视觉体验,那么戏中人物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则能令人五感顿开,甚至生出一种可触而不可及的感情。


尤其是女人。


虽然剧情全由李天然的视角推进,但两个女人的光芒却不可忽视。


直至结局,她们各自仪式般的离场更为影片镶上一道金边,令人难以忘怀。


许晴饰演的唐凤仪,外表娇柔性感,十足交际花。


打美容针,撩小鲜肉,口口声声要去马尔代夫做岛主,天天赏景生娃……



你以为她只负责做李天然的性启蒙导师?


呵,错了。


越往下看,越发觉这个女人骨子里的硬


她受过高等教育,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心里门儿清。


她依附男权,却也敢反手给男人几巴掌。


她有拿腔作调的小性情,也有大局为重的仗义。


当你错觉她与那混乱时局水乳交融时,她却用行为反击:


原来她自始至终是一个人灿烂,没有同类。



比之“北平之花”,周韵饰演的关巧红则是另一种神秘,另一种迷人。


她给予李天然的,是初爱的悸动,是灵魂的指引,是一个全新的屋顶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集结了姜文电影里那类「需要仰视的女人」的所有品质,最后炼出一股侠气。


是的,所谓“侠隐”,她才是那个真正的「侠」



屋顶之上,关巧红用力地踩着单车,为的是放开裹了多年的小脚。


钱币从四面八方洒来,她见怪不怪,不把世俗放在眼中。


她的眼中有什么呢?


起初,是复仇的怒火;


后来,是对自己胆怯的失望;


再后来,是参破人性的决绝;


直至最后,她将自己所学会的、所参破的一点点渗透给李天然,自己则依旧是“一个人,一把枪”。


她束起长发,饮茶时的沉稳眼神转为拿枪时的凌厉,那一刻,我的心随李天然一起深深沦陷。



影片中有不少展现李天然与巧红互生情愫的小情节。


她随他飞檐走壁,穿过那么多间寻常人家的屋顶,来到藏身的钟楼。


她教他复仇的道理,“不需要让别人相信”。


她扔过去一件早为他做好的长衫,叫他“体面的小伙子”。


……


在充斥七情六欲、明争暗斗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相处一片澄澈,美得如同一场不存在的梦。


而我最喜欢梦的结尾——


巧红教给李天然至关重要的最后一课:告别


然后,她在他眷恋的目光中转身离开。


似笑非笑、怅然若失间,这个女人的美达到了顶点。


她的精神世界足够丰满,甚至不需要同类。



也正是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让我更加确定:


看姜文的电影,你千万别带着预设立场。


没有套路,就是他的套路。


影片里俯拾皆是的「彩蛋」,都是他那些戏谑趣味的叠加,哪个能预料到?


比如,让朱潜龙(廖凡 饰)落泪的那副“太祖画”,简直神还原对不对。


实际上,是姜文给原画上加了两撇小胡子。


合影时廖凡故意顶出的下巴,配上蓝青峰那句“太像了!一看就是亲孙子!”,笑到人捧腹不止。



看看画像,俩人吃饺子,一起埋汰人。


“那我能靠谁,老蒋?”

“那个写日记的人。”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你写日记吗?”

“我不写。”

“谁能把真心话写进日记里?”

“写日记里的那能是真心话?”

“下贱!”(齐声)


那个写日记又不成事的人是谁?


你只能联系历史,自己猜。


还有李天然去协和医院报道时,对着一颗肾的标本宣誓。


那颗肾又属于谁?


电影里出现三个“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点,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这些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带有荒诞色彩的笑点,皆属于姜文的「皮一下」,是别的电影学不来的。


就像姜文镜头下的景、物、人——


美出一道另类光华,成为华语电影绕不开的情愫。


有点任性,但足够可爱。


无论姜文还是姜文作品,之于中国电影,都是不可或缺又不容忽视的一股劲儿。


他的存在,数王朔说得最到位:


“中国需要这么个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个zan=想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