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防工业】美英舰船工业应对困境的经验与教训

 昵称m5Gu5 2018-07-15

        国防工业作为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攸关国家安全、必须加以维护的战略性资产。近年美国国防采办预算削减曾对包括舰船行业在内的国防工业基础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海军协会就此刊登了兰德公司的重要文章《加强舰船工业》,从美英政府在维持舰船工业应对困境的典型做法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很多结论和观点对我们维持国防工业的核心能力也有着借鉴意义,具体如下。

一、 合理保留人才以维系必要队伍

各种造船项目所需工时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各种项目之间的次序安排,以及项目进度的安排,会使不同时期船厂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产生很大差别,即所谓“波峰”与“波谷”,很难将所有船厂的雇员都维持在均衡水平上。

以上世纪80年代英国核潜艇建造为例。冷战结束,英国舰船预算迅速紧缩,从“特拉法尔加”级最后一艘潜艇交付,到第一艘“机敏”级潜艇开建,间隔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英国唯一核潜艇建造厂Baroow船厂缺乏足够任务支撑,大批经验丰富的潜艇建造技术工人停工或失业。国防部也遭遇潜艇相关部门的众多技术、项目管理人员的流失。带来的后果是,在实施“机敏”级潜艇项目时,出现大量的技术、进度、质量、成本问题,导致英国不得不求助于美国造船工业才能推动项目的进展。

建造中的英国“机敏”号潜艇

人员管理问题是造船工业的通病,美国船厂采取的应对人才紧急需求的措施多种多样:加班,雇佣临时工和合同工,培养掌握多领域技能、能参与不同造船工作的多面手。文章针对造船工业危机期的人才管理,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 保留核心人才。包括技术人才与建造人才,确保人数达到基本水平,专业覆盖设计与建造各领域。

  • 切勿为短期节省成本而裁撤监工人员,此为短见之举。当初“机敏”级项目因缺乏技术监管人员,而造成众多问题未及时发现。政府有责任承担关键的监管职责,特别是安全监管职责。

  • 确保人才队伍的持久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流失后重新组织和培养,会耗时、耗力、耗成本。从业经验相当重要,如“机敏”级潜艇开工后从航天部门调来技术人员,技术有余而经验不足,导致效率偏低。

二、维护好暂时不用的设备设施以备未来重新启用

船厂设施本身造价昂贵,船厂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对设备的彻底废弃。

文章以美国费城海军船厂的转型利用为例。该船厂于上世纪90年代关闭后,经过十年沉寂,于本世纪初被费城政府征收改建为舰船主题公园和商业中心,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兰德公司将其与同期处于关闭边缘但未关闭的私营和国营船厂进行对比,考察了船厂关闭后再启用的成本和经济影响。文章根据对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在停业期间做好厂房与设备的保护,长远来看是节省成本的。例如船厂停业期间,保护干船坞及其他重工设备成本不菲,达千万美元,但若保护措施不力,重新启用时厂房装修与升级成本能达到上亿美元。

三、调整造船进度以合理分布造船工作量

造船项目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都很大,只有合理调整工作量在时间上的分布,才能够达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以兰德公司对“布什”号航母建造进度安排的研究为例。按原计划,“布什”号(CVN-77)与新一代航母“福特”号开工建造的间隔期为7年,此间海军留有预算给其他优先项目。然而兰德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若“布什”号能提前两年开建,并将间隔期延长至八年,更有利于船厂高效利用已备设施和人员,且能避免人才流失后再培养,所以所需的成本会更低。

美国“布什”号航母舰岛建造

英国的舰船计划则是反面教材。本世纪初,英国政府宣布了大规模密集的航母、水面舰、潜艇设计与建造计划,总任务量已超出英国造船业所能承担的负荷,这种峰值需求是难以维持的。而且,总资金需求超出国防部预算能力,导致众多项目随后被迫砍减,造成船厂在能力建设上的无所适从,企业间出现纷乱复杂的兼并重组。文章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合理安排任务进度以提高人才和设施利用效率。项目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安排是造船工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既要避免工作量过少造成人才流失和设备荒废,又要避免工作安排过紧而使现实条件力不从心。

  • 协调考虑造船计划的独立性与全局性。各项造船计划的制定既要有独立性,以防其调整影响其他造船项目的进度;又要纳入工业基础总体实力、造船总体预算的考虑中。

四、维护造船企业平衡发展态势

造船工业基础实力直接影响到国家舰船装备和海军能力的发展,在合同授予中,政府既需要确保船厂间的竞争以维持造船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又需要确保船厂有一定的工作量以维持其造船业每个重要环节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在采购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合理分配面向不同船厂的任务,是维护造船企业平衡发展的重点。

以“弗吉尼亚”级潜艇的合同授予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国会原计划将“弗吉尼亚”级前四艘潜艇合同轮流授予电船和纽波特纽斯船厂,之后的合同再开展竞争。工业界领导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识到该项目对于维持造船工业基础的重要性,提出了“团队合作”的策略,即由两家企业根据各自所长,建造潜艇的不同模块,然后两家相互交换分享其经验与技术,使每家企业均能最终完成整艘潜艇的总装、试验与交付。这种方式克服了闭门造车各建一艘潜艇的低效,使各船厂在共享中能更加专长于某些模块的建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文章从相关研究中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多给工业界参与发展决策的机会。工业界应该在工业基础发展途径决策中发出声音,政府只有依靠工业界的参与才能提出最有效的措施。

  • 合作与模块化生产能够提高效率。特别是任务量较低时期,能够有效保持两家船厂的生产,并能为未来的竞争提供可能性。

五、美国造船工业的未来发展

人力、设备设施、节奏、企业,是关系造船工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同时这四大因素又相互影响。若造船节奏安排不合理,便会造成竞争无序、生产出现空白期或者类似于英国上世纪90年代的任务量过大而不可承受。文章对美国造船工业未来发展预测如下:

1、美国核动力舰船建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该行业注重整体考虑,通过企业间协同合作、建造模块化、技术专业化,度过了之前的预算压力期,各要素均衡发展。若核动力舰船的建造和设计任务能够持续不断,该行业是能够维持自身发展的。但不排除大幅削减所带来的不稳定。

2、水面舰建造工业未来发展疑问多

该行业相比核动力舰船建造工业,缺乏类似的整体考虑。一面是行业内出现多次兼并,一面是为了维持数家船厂生存而将近海战斗舰任务一再分解。如今,DDG-1000驱逐舰项目被裁,返回到生产DDG-51驱逐舰。该行业的战斗舰设计能力、支援舰与两栖舰的生产能力需要多少?如何度过困境并得到发展?团队合作和模块化生产的方式是否也适用?这些都是美国需要面临的艰难抉择。

3、潜艇建造工业需要充裕的专项资金作支持

全盘规划和专款专用是保持工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潜艇工业基础而言。问题是当前预算紧缩条件下,专款专用必然会对军力结构或能力/需求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采购决策中把握分寸。

文章认为,为维护整体舰船工业的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进行发展规划,从项目层面进行能力管理,从海军采购层面推动实施。未来重启有成本,当前裁撤需谨慎。(蓝海星:穆玉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