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作用: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jianliaoxue)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解剖介绍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基本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 |
|
来自: Janeebjxh355kg >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