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杏坛归客 2018-07-15

曹禺创造性地吸收融会中外戏剧创作的经验,将话剧这一外来的艺术样式,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了话剧艺术民族化、现代化的进程。他的主要剧作不仅关注具体的时代和民族,而且具有超越性的内涵和丰富的可阐释性,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一、将情境作为其戏剧创作的契机,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曹禺剧作的戏剧情境有着一
以贯之的特色,这就是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社会现实的黑暗为母题;以悲剧为主要体裁;以苦难中的女性为中心人物。

二、曹禺剧作洋溢着诗的激情、追求诗的意境,变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不仅要从作品中浓郁的诗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借鉴诗歌表现等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衡量,而更应该看到,曹禺是将戏剧作为诗来写的。

从创作角度说,曹禺的戏剧创作方式更接近于诗人的创作。面对创作素材,他不是冷静地分析、理智地编排,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去创作的。
从作品的角度说,将戏剧作为诗来写,不是说要求它具有诗的形式规范,而是要追求诗的意境,使之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曹禺的剧作无不洋溢着强烈的抒情性,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了极端了爱与恨。即使在《北京人》中,感情表现虽深沉含蓄了很多,但人与人之间也汹涌着感情的潜流。此外,作为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象征性意向以及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曹禺的剧作中也同样大量存在。



三、在戏剧艺术手法方面,曹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曹禺剧作善于构织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在多线索交织的情节推动下,通过集中的矛盾关系,统一严谨的结构来组织戏剧冲突。《雷雨》在锁闭式结构的统领下,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跨度长达三十年的情节浓缩至最激烈、最集中的一段落笔,使剧本正好呈现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后结局,精巧而又周密;《日出》采取“横断面”的结构方法,人物互为宾主,交相映衬,构筑起社会生活的全貌,共同完成主题意蕴的凸现。

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曹禺总是能根据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身份、教养以及处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人物的语汇、语调和节奏,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妈重逢的那段对话,表面看话语平常,但由于符合了人物的个性和特定环境下的心态,变得极具张力,使观众强烈地感觉到说话人情绪的波动和心灵的急剧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