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隋炀帝行宫》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留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这首诗托古讽今,借隋炀帝的荒淫误国以讽刺晚唐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首联是说,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肃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人们说浮云流水转眼即逝,但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吗?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嘲笑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颔联是说,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墙残垣,满目疮痍,凄凄的芳草在无言的诉说着隋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
颔联转入对隋炀帝的控诉。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不也清楚看到了隋炀帝的荒淫残暴吗?“香销”,香消玉殒,而且已是“南国美女尽”!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萋萋芳草,犹含美人冤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颈联是说,夕阳西下,行宫前那几棵残柳已失去往日的风姿,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今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的叶子。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烟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安在?两句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罩上了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尾联是说,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而是以景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刺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想起这些广陵(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就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之思”的情怀;所思的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在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的渔歌。渔歌的内容是什么?自然的诗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洗我独醒!”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主题。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状物极富韵致,显得情真意远,尤其是结尾情韵悠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附录《经炀帝行宫》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释
⑴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 ⑵翠辇:皇帝的车驾。辇:原是车名,秦汉后特指皇帝坐的车。 ⑶香销:指美女之死。 ⑷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 ⑸浩:广远,宏大。据载,隋炀帝喜欢柳树,曾经在行宫外的大堤上种了成排的杨柳,春风吹拂,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⑹行人:远行之人,指诗人自己。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译文
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名家点评
《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刘沧诗“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是炼“销”、“入”字。“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江上浩烟波”,是炼“空”、“浩”字:最是妙处。 《五朝诗善鸣集》:许浑、刘沧本同一格,而许艳刘淡,似刘胜之。总是晚唐中正宗,未可孰瑜孰亮。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言更无美人,徒余芳草,亦用三承一、四承二法也(“香销南国”二句下)。金雍补注:“美人尽”,写出“香销南国”四字,使人作数日想;“芳草多”,写出“怨入东风”四字,又使人作数日想。盖此八字止是一个缘故,然是两样文字也。 《唐诗摘钞》:结句闻棹歌之声,因想当日楼船歌舞之盛,从此而达广陵也,妙在前面已说得声消影灭,结处却重复掉转,此是死里重生、跌断复起,绝妙古文结法也。凡吊古者,只是“浮云流水”四字已尽,此偏从四字中剥出一层,言所谓“浮云流水竟如何”也,如此用笔,便是将寻常吊古笔舌从新漱刷一番也! 《三体唐诗评》:句二事实,绝不繁酿,又一格。 《碛砂唐诗》:次联词意极其俊逸。 《唐诗鼓吹笺注》:一起曰“此地曾经”,又曰“竟如何”,是已一无所有矣;眼见“浮云流水”,因之想起炀帝行宫,故曰“翠辇过”也。三曰“美人尽”,是一无所有矣;四曰“芳草多”,是更无所有矣。然写“美人尽”,则曰“香销南国”;写“芳草多”,则曰“怨入东风”,真使人可作数日想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黄白山评:刘沧长律如《经炀帝行宫》、《题王母庙》、《秋日山寺怀友人》、《经麻姑山》、《春日旅游》诸篇,皆晚唐铮铮者。 《唐诗贯珠》:五六写凄凉之景,“浩”字厚。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首作法,与前(按指《长州怀古》)不同,先提往事,趁手转落今时;盖上句是炀帝行宫,下句是我经之地。三四总承:想来二句一十四字,亦只是“南国美人尽”之五字耳。美人尽处,香易销而怨难销,对此春来碧色、一望凄凄者,知其为当年余恨之所积也。此种思致,真在笔墨蹊径之外,非寻常学力所能到。吾不知其未有下句以前,如何忽得上句;又不知其既有上句以后,如何忽得下句。具此慧性,升天成佛,无不在灵运之先矣。 《唐诗成法》:三四言美人已尽,而民怨犹未尽也。五六今日荒凉之景,行人经此,“浮云流水”,良可叹也。 《唐诗别裁》:(刘沧)怀古诗如《咸阳》、《邺都》、《长洲》诸作,设色写景可以互相统易,诗品在许用晦下;惟此首稍见典切、余韵优存。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亦是许浑怀古之流,此种诗似乎风韵,实则俗不可医。 《唐诗笺注》:首联唱叹而起,哀音动人。 《网师园唐诗笺》:“香销南国”一联典切。 《一瓢诗话》:刘蕴灵人谓其调苦,如“渭水故都”、“香销南国”之句,正复不然。 作者简介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