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大方脉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8-07-15

大方脉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更确切一点,是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一个分科,也可称为中药治疗科。此科之设始自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元、明、清、太医院袭之,在医生配备及学生数量等各方面,此科为最。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分科较唐代又有所发展。在11世纪时的宋太医局中,医学分为9科,即: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所谓风科,是治疗因而发生的疾病,因为《内经》曾经说过:风者,百病之长也,并说风为百病之始,所以宋代特别专立了风科,而且把它排列在第二位,表明当时对这类疾病的重视。相当于现在的心脑血管病和某些代谢类疾病,如:风湿类疾患。

元代时,医学分科继续发展,分成13科,包括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时,正骨科的单独成科,主要是当时盛行骑术和战争频繁,骨折损伤者明显增多,反映了元代在正骨学上的需要与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正骨并不单纯是接骨拿环,古人发现,许多疾病与椎间骨隙的变化是具有双向意义的,比方心脏不好的病人,经常会出现心腧位置的椎间隙紊乱,反之,心腧位置的椎间隙出现错位,常会导致心脏的疾患出现,所以纠正心腧位置的小关节紊乱,就成了治疗心脏方面疾病的首选,这也叫做正骨疗法。

至于祝由科与禁科许多所谓的科学人士认为是受宗教迷信影响的结果。其实与现代西医比较一下,他不就是心理医疗的雏形吗?至于催眠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在西医就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在中国为什么就会成了宗教迷信的产物了呢?

明、清两代的医学分科,基本上沿袭元代,但是由于清代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封建统治者认为针刺与火灸有伤皇帝的身体,而一些封建士大夫也跟着嚷嚷说施行针灸有伤大雅而且大方脉必须是有文化的人才能传习的,只要识字,你就能给人开方子治病,而吐纳、导引、砭、石、针等诸项,你就是识字也不一定能继承得了,而不识字者又不一定是传承最差的,所以这有碍了文人学士的尊严,于是自然就成了文人学士们攻击的对象,所以到19世纪20年代,清政府命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术。于是现代的中国中医药院校,也总是以大方脉独尊,造成了西方医学派对中医的理解就是用中草药治病的混乱。由于吐纳、导引、刮痧、灸疗(热疗)、针刺(针灸)等方法具有价廉、方便、有效的特点,在民间仍广泛得到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