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花下醉》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花下醉》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是一首抒写对花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这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依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首句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就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余,竟不知不觉的“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酒。东汉王充《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指为甘美的酒所醉。但从流霞这个词语的字面,又可以想象出花的徇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访过程中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迷于花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为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的魅力?很难说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义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的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态。此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在树上(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事次序井然,而又紧紧扣住“醉”字。这沉眠正是对花的沉醉。深一层写出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三、四两句在前两句迷花极致时忽又转出新境。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和静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为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兴味索然。但对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反而更激发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别有一番滋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流连之情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之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的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照耀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的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在这手持红烛赏花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新的最后的陶醉。诗人的这一表现也是爱花极致的表现。
附录《花下醉》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译文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注释
⑴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⑵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
⑶ 日已斜(xiá):指夕阳西下。
⑷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名家点评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方是爱花极致。

屈复《玉溪生诗意》:人赏我醉,客去独赏,得无座中有拘忌者乎!

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纪昀曰:情致有馀,格律未足。

马位《秋窗随笔》: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或谓两诗孰佳,余曰:李胜,苏微有小疵。

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婉转,措语沉着,晚唐七绝,少有媲者,真集中佳唱也。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此方是爱花极致,能从寂寞中识之也。天下爱才慕色者果能如是耶?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醉流霞”双关,既醉于酒,亦醉于艳若流霞之花。……而“持红烛赏残花”,更将爱花、惜花之心理推至高潮。情致之曲折,风格之浑成,均义山所独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