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首七绝,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寥寥二十八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
杨广当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已经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以窥全豹的艺术效果。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隋炀帝为游江南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开头两句先借南游刻画人物。第一句单刀直入,点明“南游”。而以“乘兴”作状语,展现了杨广贪图享乐、不惜民力、骄横任性、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性格特征。“不戒严”是表现他既骄横,又昏庸,轻忽的满以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畏威怀德,唯命是从。不戒严,也是史实,比起秦始皇来说,他还是有可爱之处的。一、二两句前后呼应,结合得很紧密。据史书记载:大业十二年(616),杨广第三次南游时,崔民象、王爱仁等先后因为谏阻被杀。这充分说明杨广南游不得人心,一意孤行。诗人抓住这一点,说他在九重深宫中,哪里管臣下奏上的谏书呢!那个独夫的形象,就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三、四两句,正面写南游。一气贯注,十分流畅;又层层深入,极富波澜;而每一个层次,都可以唤起作者的许多联想,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杨广南游江都,水陆并进,仅仅就穷奢极侈,耗竭天下民力这一方面来说,已经馨竹难书。只用两句诗,诗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诗人抓住了一种东西:“宫锦”。“宫锦”,这是统治者按照皇宫的标准勒令劳动人民织成的高级锦缎。如果从种桑、采叶、养蚕、缫丝算起,织成一匹锦,也要耗费劳动人民不少血汗。诗人举一端以概其余,只说裁剪宫锦,而织宫锦及其以前的许多工序,都已经暗含其中。作者又用“举国”一词,说明了裁宫锦的范围。动用了全国的劳动力裁宫锦,则宫锦盈仓溢库,山积云屯,已经不难想见。而这,就不能不使人慨叹其对劳动人民剥削之重,压迫之惨了。“春风”一词,当然与“乘兴”遥相呼应。春风和煦,杨广就动用了游兴,要南游江都。不仅如此,“春风”又和“举国裁宫锦”连在一起,别有深意。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它暗示春风一起,农民的农事倍增,一点儿也不能耽误;而现在却不得不荒废农业,因为那个荒淫天子要“裁宫锦”!裁宫锦的目的是一半用来做骑马用的障泥,一把来做船帆。那么只要驰骋想象,则舳舻相接,骑兵夹岸,锦帆锦鞯,照耀川陆的景象,就历历如在目前。同时,连承受风力的船帆和障蔽泥土的马鞯都要用珍贵的宫锦裁制,则船有多富丽,马有多华贵,人的衣服饮食器皿用具有有多么豪华奢侈,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广南游江都如此铺张浪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呢,又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诗人没有明说,也用不着明说。读者想必会自己得出结论的。
附录《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释 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南游:隋炀帝为满足其荒淫享乐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严:古代皇帝外出,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游,为显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华贵气派,不加戒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xǐng):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被杀数人,遂无人敢谏。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在行宫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弑。 举国:全国。宫锦:按照宫廷规定的格式织成的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605),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