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庭筠《蔡中郎坟》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蔡中郎坟》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是寄慨遥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这首《蔡中郎坟》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
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将,死后葬在毗陵尚宜乡互村(毗陵即今常州)。这首诗就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慨。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蔡邕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七百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的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这里隐隐透露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故实。南朝梁殷芸《小说》记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原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的运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的推测。现在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的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的枢纽。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这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的抛掷才华作诗人。
这两句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慨,是全篇的主旨。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腐朽黑暗的时代,曾因上书议论朝政缺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董卓专权,被迫任御史,卓被诛后,蔡邕也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今天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慨: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天,即使用力尽心写作,又有谁来欣赏和提拔呢?还是根本不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吧。
这两句好像写得直率和刻露,但并不妨碍它内涵的丰富与深刻。熟悉蔡邕所处的时代和他具体遭遇的人,都不难体味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这句诗中所饱含深刻的悲哀。如果算蔡邕那样的时代都算爱才,那么“今日”之糟践人才便可想而知了。正因为这样,末句充满愤激的说“莫抛心力作词人”。诗中讲到“中郎有后身”,看来诗人是隐然以此自命的,但又不明说。这两句诗是对那个糟践人才的时代所作的概括,也是当时广大文士愤激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
附录《蔡中郎坟》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注释】
  ⑴蔡中郎坟: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据《吴地志》载,蔡邕坟在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尚宜乡互村。
  ⑵零落:衰颓败落。
  ⑶“闻说”句: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太平御览》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里诗人在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张衡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也应该有后身。
  ⑷昔日:往日;从前。
  ⑸“莫抛”句:蔡邕曾赏识王粲,欲以藏书赠之,诗人感伤今日无爱才如蔡邕者,所以这样说。心力,指精神与体力。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翻译】
  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名家点评

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借古人发泄,立意遂远。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感己不为人知而作。以蔡邕曾识王粲,欲以藏书赠之,伤今日无爱才如蔡者,故有"莫抛心力"之句。

虞世南《唐诗鉴赏辞典》: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是寄慨遥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这首《蔡中郎坟》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不妨参读并赏。

温庭筠《蔡中郎坟》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