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吴兴(即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处境,他当然是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年间,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争,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曰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嵕山。古人离京城,每每多所眷恋,但这首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唯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得的可悲可叹了。诗句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
附录《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名家点评

石林诗话》: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宋人江辅之被贬)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

《懒真子》:“清时有味是无能……”右杜牧之自尚书郎出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盖乐游原者,汉宣帝之寝庙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盖自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为意,亦自不凡,况感寓之深乎?此所以不可及也。

《唐诗绝句类选》:前二句乏逸俊。

《唐音戊签》:旧史云:牧自负才略,兄惊隆盛于时,而牧居下位,心不乐。“望昭陵”者,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之世,盖怨也。首云“清时”,反辞也。

《唐诗快》:遂成名言(首二句下)。此岂得意人语耶(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诗境浅说续编》: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