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沈下贤》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沈下贤》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治今浙江湖州)刺史时,追思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渺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都对他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的表达出来。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铮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浙江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制,于是便引出“梦寻”来——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铮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像是他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容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的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杜牧的这句诗,侧重于意境和神韵,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
这是交织着深情的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做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
附录:《沈下贤》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注释】

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

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

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

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译文

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杜牧《沈下贤》云:“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白乐天《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意相袭。

名家点评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小杜之咏下贤,犹义山之咏小杜,皆自有暗合意。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意若有微波通辞之感,何风致绰约乃尔,其有哀窈窕思贤才之意乎? 

杜牧《沈下贤》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