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消失的白人民族,曾在河北建国,若是此姓,可能是他们的后代

 郭鹏志 2018-07-15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至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始于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终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在这13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四川盆地出现了十六个政权与东晋、刘宋对峙,这十六个政权分别是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前燕、西凉、胡夏和北燕,在这十六个政权中,只有前凉、西凉和北燕是汉人建立的(北燕的开国君主慕容云是高句丽人,但是实权掌握在汉人冯跋的手中),其余的政权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些少数民族就是历史文献中所称的“五胡”,“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有一个民族是白种人,这个少数民族就是羯胡,后赵政权即是羯族人建立的。

(魏晋时期的汉人贵族以及他们的侍从)

羯人高鼻多须,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的特点,一般认为羯人与粟特人一样,都是欧罗巴人种中的东伊朗人种,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由于冉魏时期,羯人曾遭受过屠戮,所以,在后赵政权灭亡之后,羯人只有少部分残存了下来,关于后赵时期的大部分历史资料也散佚了,现在人们对于羯族的起源知之甚少。

(位于撒马尔罕的粟特人壁画)

羯人部落原来是南匈奴的一支,来自于中亚地区的者石(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他们随着南匈奴人的内附,而迁徙至山西、河北的北部一带,东汉时期,朝廷经常以招抚的方式号召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便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于是,在西晋时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并州(今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带)、关中一带,所谓“西北诸郡皆为戎居”,羯人便是诸多胡人中的一支,当然,东汉三国时期,中国北方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其实也与当时全球气候转冷有关。

在西晋初年,中央朝廷对周边的胡族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经历了八王之乱以后,西晋朝廷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控制权,胡人也纷纷起兵反晋,首先起兵的是氐人,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雄在成都称王,之后建立成汉政权,割据四川一带,揭开了十六国历史的序幕,同一年,匈奴人刘渊也在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起兵反晋,并在左国城称王,公元308年,刘渊称帝,国号为“汉”,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后来刘渊的第四个儿子刘聪弑兄篡位,刘聪即位以后,率领军队灭亡了西晋,酿成“永嘉之乱”,公元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所以,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在历史上常常被称为汉赵、前赵。

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与前赵政权决裂,石勒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称赵王,正式建立后赵政权,公元329年,石勒率领军队灭亡前赵,并于330年称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

(邺城的大致位置)

后赵政权在全盛时期,占据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北方地区除了辽东、河西走廊一带都是后赵的统治范围,石勒称帝以后,励精图治,有意效法汉高祖,在政治上注意笼络汉族士大夫,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发展儒家文化,设置了专门的官员管理经学、律学和史学,并号召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于是,在后赵统治期间,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在其子石虎继位以后,后赵就出现了统治危机,石虎为人残暴,不爱惜民力,大兴土木,激化了社会矛盾,石虎死后,后赵政权陷入了内乱,公元350年,冉闵灭亡了后赵,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闵在灭亡后赵之际,将石氏子孙屠戮殆尽,他认为胡人与自己不同心,还说:“与官同心者往,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一时之间,邺城周围百里以内的汉人老百姓纷纷入城,而原来居住在城内的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则纷纷迁往城外,与此同时,冉闵还大杀胡人,致使20多万胡人惨遭屠戮,冉闵的这一举动并没有使得冉魏政权得以稳固下来,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永和八年(公元352年),鲜卑人慕容儁攻占了邺城,灭亡了冉魏,冉魏政权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覆灭了,慕容儁建立的政权,史称“前燕”。

羯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消失了的白种人民族,并且还在河北建立了一个后赵政权,后赵政权灭亡之后,仍然有少部分羯人生活在北方地区,在今天的东亚地区,姓石的人,有一部分来自于羯人,可能是羯人的后代,石姓是百家姓之一,中国有很多的人姓石,在韩国、日本也有一部分人姓石,石姓的起源非常的广泛,与羯人之姓的石有渊源关系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现在也很难考察清楚到底哪些地方的石姓可能与后赵政权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