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对联文化

 无名经生 2018-07-16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对子”,


是一种讲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汉语语言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们母语的精华,



是一种极具艺术性、审美趣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对联是一种汉语母语文化的精华,



是我们文字中最具审美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



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手段。



善于对联的人,



都是善于斟酌字句、

推敲语意、追求完美和精致的人。




目前困境有几个:



1.能够静下心来对对联、欣赏对面的人少了,大家都难以静下来;



2.对母语的精致之美和细节的讲究感兴趣、肯钻研的人少了;



3.教育与审美、诗意脱节了,孩子们学不到了,



老师不教了,社会上不用 了。



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点流向粗俗化。



但是古往今来,连普通老百姓都要贴对联,讲求精致,



说明我们的时代需要回归到注重细节、精致、诗意的审美趣味中。






 
对联的前世今生 ——

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唐代。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有这样的对子: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这副对联,数字对数字,名词的“三阳”对名词的“四序”,“始”对“初”,动词“布”对动词“开”。“布”为仄声,“开”为平声。对仗很工整,出自专业选手之手。

冬至一阳生,阴历十二月为二阳生,立春为三阳生。立春后万物复发,万物又从新开始,合成三阳开泰。立春时,阳气开始生长,谓之始布。四序为指春、夏、秋、冬四季。就是说立春这一天起,阳气上升了,一年的四季从春天开始了。

历史上排名第二的较早的对联是后蜀的一把手孟昶写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其实,在唐代以前,汉语中就存在这种讲究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对仗(对偶)的句式。当然,在对联没有形成严整的规范和写作规则之前的这些对偶句式,还是比较随意的。还常会有字词重复、声韵不谐的情形。

如《诗经》: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楚辞》里也有优美的对偶句:

朝搴阰之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

《周易》: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尚书》:

满招损,
谦受益。

《论语》:

乘肥马,
衣轻裘。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汉魏六朝时期,骈体赋流行,文人们将汉语的辞采与藻饰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对偶句式发展的黄金时代。

比如陆机的《文赋》,文笔非常优美: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每每读这样的文字,便觉含英咀华,美不胜收......

还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
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阙之下。

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

我们现在讲国学,特别是蒙学,一定要提到《笠翁对韵》,那是我们现代人学写对联的启蒙书。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大量使用精妙的对偶句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可以说字字珠玑,读来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写景状物曲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情思悠扬。是将语言文字、音韵、思想、情感之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格律诗(近体诗)出现后,对联在律诗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第三四句、五六句)要对仗,也就是要是对联句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都是对联。

格律诗的另一种规范形式——绝句——也形成了一种名为“律绝”的形式。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的《登鹳雀楼》(或名《登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都是属于律绝。四句诗两两相对。这一点对诗歌之美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其实骈体文只能算是含有对偶句的散文,还称不上是对联。
对联要求要严格很多,比如词性、结构、平仄,都很严格。
所以,骈体文里的这些四六句句子只能算是对偶句。
倒是格律诗里的对偶句,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对联。

这种规范对仗、平仄、音韵规则,使其形成具有声音、结构、形式、情思之美的对联格式的形成与发展,是汉语语言文字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汉语母语的美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可以说,其他的语言文字,是不具备这种文字之美的。
中国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往往要贴对联,中国人的家居生活,居室装饰,都离不开对联。可以说,中国人,从农家乡野到皇室贵族,都注重对联,都注重营造一种诗意、优雅、审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





 
对联的分类 ——

(一)通用对联。如:春联。
(二)专用对联。如寿联、婚联、喜联、茶联、酒联、挽联、自勉联、题赠联、行业联、景观联、理趣联等。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以有对联,都可以用对联来表情达意。



 
对联的规范与讲究 ——

对联写作规范

(一)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如“竹影扫街塵不動,月光煮茶香自来”。上下联字数相等,在整齐中求变化,在两两对应中见趣味。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上联以仄声字收尾,下联用平声字收尾。
“尘不动”、对“香自来”,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余味悠长。有音乐之美。我理解的优美的设计,就是文字与图的完美绝佳搭配组合。古人讲诗书画印的结合,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吧?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竹影扫街塵不動,月光煮茶香自来。” 竹—月,竹影—月光,扫街—煮茶....对仗严整,很完美。这是对联对打的魅力所在。

(四)词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
但是内容要相互衔接,又不能重复。

(五)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的句式、语法结构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六)上下联的内容应当相关、连贯、呼应,否则就不能算合格的对联。

以上是关于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讲究。

中国文化也好,西方的贵族文化也好,其实
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讲究;细节的讲究和仪式感的讲究。

对联布置规范

(一)对联有上联、下联和横批。横批是点睛之笔,很重要。

(二)面对墙面,右手边张贴、布置上联;左手边为下联。不可颠倒。

(三)对联传统的布置方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横批最好是从右向左书写。

如何判定上下联?

如何断定对联哪个是上,哪个是下联呢?

首先,从内容上根据句意的前后表达次序来加以判定。
从形式上来看,要从对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判定。
规范的对联,要求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用平声。这叫做“仄起平落”或者“仄起平收”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古代汉语四声分为:平、上、去、入。
我们现在普通话四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
普通话的第一声为阴平,第二声为阳平,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为去声。
古代汉语里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没有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依照普通话来写作对联是可以的,如果你要成为资深、专业对联作家,你就要按照古代汉语四声,按古代格律诗的诗韵(平水韵)来写作对联。
“岂有此理说也不信”,为上联,上联最后一个字“信”,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知”为平声。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字数相同。但是也有字数不同的。也饶有趣味。袁世凯称帝后去世时,有人书写对联:

上联:袁世凯    千古。
下联:中国人民万岁。

有人问为啥上联是袁世凯,下联对中国人民,字数不一样呢?答曰: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