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爱孩子,做错了会向他道歉(延伸: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昵称55657209 2018-07-16


  

一个华裔在推文中说了八条自己和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第二条是这样的:做错事,我会道歉,甚至给小孩子道歉。


看着他说的话,我陷入了沉思。什么叫做错事?或者说做什么样的事情是错误的?对错的怎样判断?词典里对错误一词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就是不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客观的维度,一个是主观的维度。主观的维度从属于意识、道德、价值观、审美观等。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共性的就是在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人们有约定俗成的共识。比如,我们知道图书馆不能大声喧哗,上下车要排队,认为河水清澈是美的,天色澄碧蔚蓝是美的。违背这种共识就是错误的。个性的带着鲜明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性可能与别人有所不同。有差异,包容差异也可以和睦相处。各有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难就难在,自以为是,觉别人而非。能够这样感知并能表现在外,常在不对等的关系中。比如父母与孩子,老师和学生,领导与下属等。


月亮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次我带9岁的儿子去理发,进门就跟理发师说尽量剪短点。儿子抗议,说不要太短。我说听我的,越短越好。结果就差不多理了个光头。我觉得好清爽,但儿子当场就哭了,说太丑了。回去的路上我俩一直争,我说好,他说丑。结果第二天上学,他一进门同学就都笑了,他很尴尬。之后的一周,上课时都一直带着帽子,老师让摘也不摘,因为一摘下来同学们都笑他。他屡次抱怨:都怪你,让我总是被同学嘲笑。我不以为然,说同学们只是不适应,看习惯就好了。他更气了,说根本就不是!就是因为丑!


审美是个性化的事情。家长的审美观和孩子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如果非要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在孩子头上,就会产生矛盾冲突。被强制的那一方内心很受伤,这种伤害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式得以补救,那就会积压在心。为了保护自己而生出对抗之意,亲子关系陷入糟糕境地。当家长的审美观和孩子不同时,听听孩子的审美取向,心平气和地向孩子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理解,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要及时道歉,体谅呵护那颗看待世界的稚嫩心灵。


审美差异再裹挟道德评判,合集起来杀伤力非常威猛,会极大损害孩子的内心。


丽钧姐笔下写过这样一段文字:“第三次吵架,是因为他买了一身特丑的衣服,我说了句:‘二流子才穿这样的衣服呢!’他立马蹿了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尖嚷:‘你知道我天天穿校服啥心情吗?我假期穿一件喜欢的衣服你都看不顺眼?那你天天换衣服,谁说你了?你简直比我们校长还强势!’我气哭了……他倒是安慰了我半天,还保证再也不气我了。


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儿子买了一身特丑的衣服。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和儿子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儿子不会花钱买件丑衣服穿的。衣服在他眼里是美的,但是不符合妈妈的审美观。不合也没什么严重。问题出在接下来的评判上:二流子才穿这样的衣服呢!听听,二流子是什么意思,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这是对人的道德虐杀,人格侮辱。怪不得儿子情绪那么激烈。他的回击显然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妈妈得到什么呢?气哭了。儿子又很心软,安慰母亲以后不气她。在审美和亲情之间,儿子更珍惜亲情。这也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啊。如果碰到硬气的孩子,那么母亲和孩子间的关系将是有裂隙的。


谁来弥补裂隙?应该是裂隙的始作者——母亲。母亲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的武断粗暴伤害了那个和自己有差异的孩子,就会主动致歉。致歉既是自己获得谅解的得到救赎的需要,也是受伤害者的需要。一个不懂反思自身问题的父母,一个不能放下身段跟孩子说对不起的父母,绝不可能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也不可能获得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孩子会将父母的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如果父母做错了事迟迟不道歉,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他的内心就会压抑不满。在真爱的世界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尊卑差别,也没有力量悬殊对比。理解、认同、接纳,最后身心得以成长。唯爱才有关系的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