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国:论《俯远法》(二)

 言微理举 2018-07-16

(二)

需要讨论的是,在后来的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清代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又言:“山有三远,曰高远,曰平远,曰深远。高远者,即本山绝顶处,染出不皴者是也。平远者,于空阔处,木末处,隔水处染出皆是。深远者,于山后凹处染出峰峦,重叠数层者是也。三远唯深远为难,要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非有奇思者不能作。其形式即如近山,无有二理,亦无有他法,以浑化为主,若用死墨宿墨,则落恶道矣。”

从韩拙、黄公望对三远法的补充和融合来论,以及费汉源的文辞语义之中,我们似乎找不到任何透视角度之说,也不知“阔远”、“迷远”、“幽远”是从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哪种角度得到的。如果和透视有关系的话,也必定存在角度相互重复问题,这种同一视角重复的提法出自于主导山水史相关人物的理论中,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与此不同的是,郭氏、韩氏和费氏,对其各自的三远法有着另外的一个说明,郭言:“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韩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某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某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某远’。

费言:"高远者,即本山绝顶处,染出不皴者是也。平远者,于空阔处,木末处,隔水处染出皆是。深远者,于山后凹处染出峰峦,重叠数层者是也"。

我们通过这些智者的论述,可以读出相应的结论,无论是郭氏的三远法和韩式的增三远法,都是他们经过师造化之后,聊写胸中之逸气的造境之法,要表达的不是科学意义上的透视之法,但也不离视觉角度和感受。是六法里的经营位置之法,区别于西方的构图之法。在此造境中,高远、深远、平远、阔远、幽远、迷远,突出的都是个“远字”,中国山水画建立在哲学基础上,“远”字是达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体悟方法。其作用皆把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或远至云霄,或远至天际,远离尘俗和烦嚣,使被凡俗尘嚣所污黩的心灵,得以清洗、酥换和明澈,观想着山水,大地和虚空“远”的无限延续,直飞越到“一尘不染”的境地,这就是“平淡”、“虚无”或“中观”、“缘起”的境地,这里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或东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之处。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论《俯远法》(二)

艾国

号画陀,北京市人,1966年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书画艺术创作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范扬博导工作室执行导师,荣宝斋画院范扬名家工作室执行导师,黑龙江省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俯远法创研人,《今日鉴藏》艺术顾问。

作品收录于《中国美术年鉴》,《丹青画史--影响中国画坛风格走向的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