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技术史名家论坛: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和“礼性”

 西域研究 2018-07-16

科学技术史名家论坛: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和“礼性”
【字体: 大 中 小】

报告人:孙小淳 教授

主持人:刘景纯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6月15日14:00

地点: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业史与科学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著有英文专著《汉代星空》(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Leiden Brill,1997)(合著)及数十篇学术论文。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等职。2016年当选国际科学史学院院士。2017年入选为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报告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科学有什么特点?从知识的创造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具有“诗性”,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类比”,类似《诗经》中的“兴象”。这种“诗性”的思维,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想象、表达和推理的方式,是中国古代科学创造力的源泉。阴阳五行、周易等为这种思维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和框架。从知识的运用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是为建立秩序、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基于天文历法“月令”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国家统治之合法性的基础;古代理想的职官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古代知识体系;对国计民生重要的科学知识,得到国家持续的支持;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科学的“礼性”,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道德要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