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北京的票证念想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7-16

使用票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11月试发行,到1994年在全国停止使用,长达40年之久。


票证使用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地域之宽、数量之多、影响之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由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各种票证越来越多。


从鸡鸭鱼肉到烟、酒、糖、瓜子、花生、粉丝……


从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大立柜到线袜、尼龙袜、卫生纸、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


许多东西限量限时供应,过期作废。






1960年,蔬菜正式划为“国家二类商品”。


对居民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的,每人每天供应鲜菜2两,品种不限,萝卜、土豆、白菜等任择其一。


外还发放有少量的“葱票”,持票可购买到少许葱、姜、蒜等,主要由“居委会”安排。


有时出现凭票也无菜可买的情况,可凭票买到腌菜或咸菜,腌酱菜也凭票供应。




许多东西要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购买。


比如,冬贮大白菜每户供应数斤、十余斤不等;食糖每人每月供应2两;食盐每户每月供应1市斤;芝麻酱逢三节(春节、国庆、五一)每户供应1两、茶叶1两。


逢年过节还有粗粉条2两,粉丝1两,花椒半两、大料半两、木耳半两,黄花半两,碱面半两,按户供应。





每逢春节,居民凭证供应花生半斤,瓜子2两。


1965年以后,才由每户居民每年供应半斤改为每人供应半斤和瓜子2两。




食油供应按在京正式户口,每人每月发放油票一张。


凭这种油票可买食油三两,品种以豆油或棉籽油居多。


花生油则在年、节期间少量投放市场。




春节每户人家额外增发“节日补助油票”一张。


凭票可购芝麻油1两。


稀黄酱每月每户凭证供应半斤,没有包装,自备器皿盛放,超过十口人的大户增加半斤。



除此之外,北京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炉子票、铁锅票、铝壶票、生炉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


还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圆桌票、闹钟票、手表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


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961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69种,还不包括凭证。



1961年底,北京发行“工业券”。从此,除凭证和凭票之外的商品皆凭券供应。


工业券发放是在职人员按其工资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


购买范围较广: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轴线、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线手套、铁壳暖水壶、竹壳暖瓶、运动鞋,雨伞、棉胶鞋、缝衣针、缝衣线、油布雨衣、夹胶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龙内衣裤、皮鞋、闹钟、收音机、腰带、刀剪、进口刀片、各类箱包、巧克力糖块及定量之外的香烟、茶叶、白酒等。





由于票证太多,什么票买什么,很难完全记得住。


有时临时公布几号票证买什么,复杂得很,老百姓要花很多精力打听。





商品短缺,票证奇多,造成北京一大特色——排队。


人们上街,只要见到排队,先不问卖什么,赶紧先排上队再说。


白排一通也是常有的事,眼看快排到了,突然东西卖完了,只好沮丧回家。只好再等下一次排队的机会,怕再也买不到,浪费了票证。




后来,人们编了个关于票证的顺口溜:

烟号票,酒号票,

豆瓣儿豆粉全要票。

肥皂一月买半块,

火柴两盒慢慢烧。

妈妈记,娃娃抄,

号票不能搞混了(Liao)






(马杨编辑 季安审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