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失其鹿,刘项逐之。
好多山头都要站队。
无非有的站项,有的站刘。
或者,朝刘暮项,朝项暮刘。
看情况。
当时很乱。站谁不站谁,站多久,是一个生存问题,与节操无关。
起来“灭秦”之前,他们大多混街头,干黑道,做小吏,别的也许不通,论趋利避害,比权量力,辨别谁更像老大,实为看家本领。
项羽在政治上比较丢分的一点,是人们都说他不守约定。
刘邦尤其喜欢骂他这个事。
这就很麻烦。一个不守约定的老大,谁敢跟?
说不定哪天,富贵就没了。
他们都是出来混的,如今在乱世中混出个发迹变泰来,就最怕不长久。
比如,秦崩之后,项羽代表中央,主持了分封工作,排座次,给各个山头落实地盘、待遇、封号。
谁谁是王,谁谁是侯,你食多少户,他食多少户,你可以有多少人枪,他可以有多少人枪之类。
刘邦得了个“汉王”,统治巴、蜀、汉中,定都南郑。
刘邦就恼了。
在这地方当王,有什么劲?用韩信的话说,“是迁也”。
等于把你远远地发配了。
但刘邦先不说话。他等。
果然只要对手大意,机会是等等就来。
比如大梁人张耳、陈馀,二人同混黑道,好得不分彼此,为刎颈之交,又一起参加革命,在赵国打开局面,都有功。
但项羽翻了翻小本,说我西入关时,张耳跟着大部队一起走,摇旗呐喊过,不错。
于是,就从赵国分出一块地盘,封了张耳一个“常山王”。
再一看陈馀,记录显示,“不从入关”。
项羽就想,什么意思?不紧跟?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想法啊?
于是,什么也没给。
好在很多人都谏,说“陈馀、张耳一体有功于赵”,如今一个已在宫里治国,一个还在山里打游击,待遇竟差这么多,不合适,还是要考虑政治影响。
项羽才松了松。
见陈馀正带着一支小部队,在南皮一带就食,就把附近的三个县封给了他,算是补了一个侯爵。
陈馀就怒了。
他认为自己与张耳“等功”,所以,张耳是王,自己也该是王,而且,这里面,又涉及江湖道义诸事。
于是,他不惜同张耳反目,更大骂项羽不似人君。
陈馀在军阀圈里公开妄议,放出风说,他不行,“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刘邦偷着大悦,立刻开始引风吹火。
说项羽确实不行,靠他这一套,胜利果实恐不好吃,也难长久。
这个斗争策略,立刻把各个山头都吓坏了。
一时间,新秩序骚动。
项羽的弱点与失误,被刘邦彻底掌握。
原来项羽这个人,比较重感情。当然,是重他那个小圈子里的感情。
一开始,大家起来革命,说的是灭秦,复立六国之社稷。
先复的,是楚国。
因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等,都是楚人。
楚国挑头,搞了个统一战线,为在各地发动群众方便,约定拥立故六国宗室后人为王。
先把大旗树起来,等灭秦后,再办比较正式的复国仪典。
至于故秦国土地,大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就是谁的。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结果,革命成功后,设计新秩序时,项羽在大会上说,一开始,咱们是提了个拥立故六国之后,但那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
也就是说,是个口号,是个策略。
请大家想一想,暴秦是怎么被灭的?
还不是咱们这些人出生入死,一刀一枪,给它杀灭的?
项羽又一笑。
说句不谦虚的话,是我,带着兄弟们,出生入死,一刀一枪,把它杀灭的。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意思是,再搞分封,该咱们这些人做王啊。
其实,这也正是那些山头心里想的,嘴上不肯说罢了。
这里面有政治,谁像项羽这么天真?
项羽的失误是,他封了那么多王,好地方都分给了自己喜欢的人,不好的地方,那就随便来了。
这就给刘邦做文章提供了材料。
刘邦搞统战,天天骂项羽,说我就是个例子。
当初说好了,谁先入咸阳,谁王关中。
结果,老子先入了,他却反悔,仗着自己部队多,把老子弄到巴蜀来,还厚着脸皮,说什么“巴蜀亦关中也”,我X他X的了。
骂得意豁如也。
效果很好。
刘邦大义凛然地说,他欺负我一个时,固然是他的部队多,可要是咱们都团结起来,一起给他上一课,那又是谁的部队多?
干他!
事情就这样成了。
“灭秦”之后,又该“诛项”了。
刘邦把自己成功打扮为新秩序靠谱的设计者。
所以,垓下之战后,各个山头再开会,军阀们就都说,沛公殆天授,还是汉王做皇帝好。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快做,快做,别再推让,“臣等以死守之”。
仿佛刘邦是最守约的。
仿佛灭秦得来的这些好处,终于可以踏实享受了。
“庶人不议斋”随笔,读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