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之烦恼:成长的忧伤

 行摄天下者 2018-07-16

     在上一篇文章《莲之诱惑:青春的欢畅》中,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青年男女在采莲时的欢畅和美好。但青春短暂,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就像这水中芙蓉,转眼就飘零成泥了,只有莲藕在污泥中蓬勃生长。对莲花的美好记忆,如同对采莲的翩翩美少年的相思、相恋一样,转眼成梦,徒留忧伤......

     夏去秋来,芙蕖凋谢,莲藕成熟,它正在等待采藕人的到来,只是采藕人还是当年的采莲人,变化的是青丝成白发,少年成老汉罢了。这恰如我们的人生,经历过岁月沧桑、风雨洗礼、悲欢离合、背叛伤害等,进入中年,迈向老年,生活把你磨砺得更加深沉、就像污泥中的莲藕沉默、结实、不动声色和甘于在污泥中洁身自好。

 故此,现在面对一湖清莲,我想的更多的已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蓉向脸连边开”的热闹光景了,而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无奈,那就是清莲之烦恼—成长的忧伤。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在40岁时还在做梦,他的梦想总是在路上。觉得自己还想荷花一样鲜艳,却怀才不遇,希望皇上重用自己。他在一首《古风》中感叹道: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碧荷生长在泉水中,阳光映照下鲜艳欲滴;在绿水中荷花伫立,密密的叶子上仿佛有青烟笼罩;秀丽的颜色世上少见,清香却无处散发;眼看着秋霜俞浓,芳华凋谢;没有地方扎根,只希望下辈子托生在王母娘娘的瑶池边上。
    李白深感人到中年,早生华发,一肚子忧伤。面对朋友的离别,李白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折柳相送,他别出心栽,折了一自荷相赠,并感慨道: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我和朋友划船到秋水中游玩,看到红荷很喜欢;折一枝碧荷,上面的水珠荡漾开去;我想赠送给美人,可她在天边的彩云里;相思、想念见不上面,在秋风里惆怅、遥望。

唐朝的田园诗人孟浩然,在月夜里来到荷塘边乘凉,看着月色下的荷塘,怀念旧友,伤感不已: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上的夕阳慢慢落下去了,池塘边上的月亮渐渐升起;我披头散发地打开窗户,静静地躺下乘凉;微风送来荷花的沁香,竹叶上的露珠在滴答作响;我想取来鸣琴弹奏,但恨无人欣赏;内心感概万千,想念过去的朋友,期待在半夜的梦中相见吧。

 孟浩然一生仕途不顺,寄情山水。这首诗是孟浩然的《荷塘月色》,大约一千二百年后,另一位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意境也是如此啊!

大唐的余晖逐步散去,到了晚唐时期,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仍然不改他的忧郁气质: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水清、竹秀、亭静,一片的清幽雅静,地域的距离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念。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思念绵绵。秋天的枯荷还在,下雨时的声音更加重了这种忧愁。我的思念悠悠, 飘向远方的长安,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长安呢? 

但同样是晚唐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面对大唐的衰落,他不愿随波逐流,在《白莲》一诗中,他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坚守与风骨:

素葩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晓风清欲堕时。

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即使很少有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在晓月清风中,即使将要凋谢时,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

陆龟蒙说:我原作那朵白莲花! 

 同样是唐朝末年的薛昭蕴,看到大唐的落日,不禁悲从中来,欲哭无泪的看着满湖荷花,忧国忧民,怀古忧伤:
倾国倾城恨有馀,

几多红泪泣姑苏,

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

越王宫殿半平芜,

藕花菱蔓满重湖。

 这首词中透露着悲凉、伤感。吴王夫差为西施美色所惑,最终忘国丧命。红颜薄命,令人唏嘘不已。越王曾经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只有池塘的荷花还在开着。

 大唐的江山何尝不是如此呢?那唐玄宗喜欢的杨贵妃不就是另一个西施吗? 

大唐分崩离析,到了南唐时期的中主李璟(916--961)时代,骄奢淫逸,国力下降,淮南和江北土地被后周掠去。他也被从金陵赶到南昌,最后,死在南昌,享年46岁。面对国破家亡,他的一首《浣溪沙》中,更是忧伤满怀: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荷花凋谢,香消玉殒,残叶满塘,西风吹起的忧愁在碧波间流淌。韶华逝去,斯人憔悴,不忍回首。秋雨绵绵,塞外的风物,依稀在梦中。小楼里回荡着呜咽的声音,不知谁在吹笙?我独倚栏杆,回忆过去,有多少泪、多少恨啊!

   李璟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但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儿子李煜也是如此,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成为千古绝唱。

唐朝灭亡,宋朝兴起。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给我们留下很多繁华、多彩的梦幻。大宋时期的几位诗人在面对莲花时,也没有了隋朝、南北朝时期采莲的青春欢畅。欧阳修的一首《采桑子》就是酒后醉里看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晏几道的《生查子》写的是对情人的思念,读起来远没有《西洲曲》缠绵、美好;周邦彦的《苏幕遮》也是思念家乡,忧伤满怀。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我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诗经》、隋朝、南北朝时期咏荷的诗句总是那么清新、明快、健康、活泼?为什么唐宋时期咏荷的诗歌大都忧伤满怀?

我不是文学史研究者。但我认为:《诗经》和六朝时代的乐府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小曲,没有什么宏大主题要表达,温饱之后精神富足,知足常乐。

 唐宋以来,诗歌成为学子们仕途晋升的必修课和高考必考题目,诗歌进入了大雅之堂,文人、官员面对仕途失意、国破家亡,把自己的情绪付诸于荷花,也是可以理解的。莲之烦恼,是荷花凋谢后,莲子果实和藕的生长。正如也是诗歌发展,人生的经历和成熟,也是朝代更迭后历史的进步和成长.....

敬请期待下一篇读诗随笔《莲之本心:人生的坚守》。


(写于2018/7/15) 

(中州客:故乡河南,现居北京,文学爱好者。八十年代初曾创办大学生诗刊,诗歌、小说、散文散见于国内报刊,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金融工作者,农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公开出版有《农村经济金融论》(农业出版社,1995)、《企业银行:博弈与共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等多部专著。)

  感谢您的阅读和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