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在很早以前。 我想应该还是两年前,那时候小小鱼三岁多。 有时候,我会带着他一起午睡。 可是,非常糟糕的是他醒来后总是会哭,如果醒来发现我不在身边。 他会哭得很凶,应该是表达自己的非愤怒,但是他说不出来,“你为什么不在!” 因为那时候我常常会在中途醒来,做一些家里的活,或者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着急的时候,我让他在那继续哭,想着他觉得哭着无聊就不哭了吧。 没想到越哭越厉害。 “你想做什么呢?为什么要哭呢?” 这样的问题,总是得不得回答。
记得有一天,我没有问他,而是把他抱起来,然后带着他一起做事。 他就坐在我怀里,看着我敲键盘。 是不是觉得好玩,就不哭了呢?
“是不是没看到爸爸,你生气了?” 他点点头。 “那爸爸抱抱你,是不是好一些呢?” 他点点头。 就是一个简单的抱抱,真的很管用。
因为醒来后找不到亲人,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父母的抱抱,能让孩子平和下来。
后来,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 但随着他的成长,我想是不是不要这么多抱抱了。 特别是男孩,是不是要多给点“强硬”的一面,而不能总是黏糊糊的呢?
确实,他的很多表现真的不够我们心目中那种男孩子的形象。 所以老婆常常跟我说,“你看,总是喜欢哭,为什么这么脆弱,我看就是太宠了。” 在幼儿园,面对一些挑战项目,比如过独木桥或者推轮胎,他都小心翼翼的,比女孩还要谨慎,所以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真的有点偏于保守呢!”
不是说爸爸带大的孩子会更勇敢一些吗? 这些表现让我也开始怀疑起来。
所以我开始特意变得强硬一点。 就会多一些军事化训练一样的命令。 “快点起来!给你两分钟。” 结果他在家午睡的时候,就在床上滚啊滚。 最后当然会起来,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闷闷不乐。
有一天,午睡起来他竟然哭了起来。 是不是做了噩梦? 是不是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空荡荡的世界,找不到爸爸妈妈? …… 我还是心软一点,问问看吧。
于是我耐心地问他,而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了。 “你今天怎么心情这么糟糕?” 他没有说话。 但明显比我以前的话管用,以前也许会说:“别哭了,也已经不小了啊!不能总是像个小宝宝啊!”或者说:“哭没有用的!”
接下来我说,“来,爸爸抱抱你!” 没想到这时他惊奇地抬头看着我,伸出两只小手儿。 我又一次感受到,原来他还是我的那个小小孩。 他只想要一个爸爸的抱抱。
果不其然,1分钟后,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他就静静地在我怀里坐了一分钟,吹着风扇。 然后我跟他说:“爸爸要去厨房准备做菜了。要不要爸爸教你做一道菜?” “我不会做菜,因为我不会切,只会洗菜,也不会炒菜。” “没关系,爸爸教你切菜,而且教你做一道不需要炒的菜。” “什么菜呢?” “粉蒸肉吧!你试着做一下你人生中的第一道菜吧!” “好的!”
然后那个下午,我就在厨房教他切肉,然后放盐,拌粉子,再跟他一起放锅里,告诉他蒸15分钟。 那天晚上,我们甜蜜地分享了他做的第一道菜。
要是放在以前,我甚至不敢想,他会在这种情形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并且积极地去投入一种挑战之中。 这是为何呢?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用在此处非常恰当。
若是平时你说让孩子愉快,就能让孩子品行变好么? 那为什么让孩子玩游戏看电视,也是让他们愉快,为何却让孩子染上恶习呢?
当然,这是养育的方法错误了,跟这句话并无关系。
让孩子愉快,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愉快。 需要父母的认同和尊重,需要安全感。
所以,面对发着起床气的孩子,你愤怒地压住他的情绪,让他服服帖帖,却无法让孩子获取这些心理能量。
我觉得亲子之间,情感是不断地交换着的。 会有一种很神秘的联结,让亲子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跟一些人在一起,会感觉很舒服,跟有的人在一起,却是一刻也待不下去的。 在亲子关系里,这样的感受会更深刻一些。 所以愉快的感觉或者糟糕的感受也会强很多倍。
如果父母无法认同孩子的感受,无法尊重孩子的需求,那孩子就会无休止地发着脾气,想获取你的情感反馈。 如果你还是选择不反馈,或者直接给他推回去,那对孩子来说是绝望。
因为小小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跟你去争执,甚至还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还记得上次在饭店吃饭。 已经临近下午两点。 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在过道上大声啼哭。 我看过去,以为孩子走丢了。 看到一位奶奶抱着一个小婴儿,跟身边的年轻服务员说:“不要管她,哭一哭就没事了。” 然后小女孩就在那跺着脚大哭着。 孩子的妈妈在打包饭菜,应该还是在哺乳期,要照顾刚刚生的婴儿。 也对小女孩的哭声不闻不问。 她哭得更大声了。 几个哥哥过来安慰没用,她的姑姑过来拉她。 姑父还在一旁说,“不要管她。就让她哭,你惯着她,她今后经常这样。” 幸好姑姑有耐心,拉着她去了妈妈那边。 过了一会儿,哭声平息了。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为何而哭? 可在那10多分钟里,父母如果过来给她一个抱抱。 奶奶和姑父给她一点理解。 我想她也不会这么哭。 因为在大饭店的中间过道,小小的她一边哭,还要一边小心打量来来往往的人。 那时候的感觉应该就好像自己置身于冰山之上,没有一个人蹲下来安慰她,理解她,没人把她拉回家。
幸好姑姑搭把手,她顺势也回到自己爱的家里,让情绪平定下来。 一次两次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大。 如果因为二胎宝宝的到来,家人经常选择忽视这个女孩的感受。 那这个女孩的内心肯定会受到伤害的。
老婆说,“你看,你还敢生二胎吗?我可不想这样,根本顾及不过来。” “生吧!我保证我会过去抱起孩子的!” 可我认真一想,没这么轻松呢。 除了需要时间之外,还需要多少的耐心去读懂孩子啊!
我自己不还在犯错吗? 还经常跟小小鱼说,“你是大孩子了,你该如何如何了。” 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带着自己的一些主观意识。 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所以,就在上一个周末。 叫醒儿子的时候,我没有再说怎么样怎样。 而只是说了一句:“快点起来啦!爸爸抱你一分钟。” 没想他赶紧爬起来,钻进我的怀里。
我们以为孩子长大了,想着推开一点。 可要小心,别太用力过猛了。 孩子内心还是渴望着父母的抱抱的。
而我们在拒绝什么呢? 又害怕什么呢? 特别是养育男孩的时候,为什么又给自己戴了这么多有色眼镜呢? 做父母,真的是一场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