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受到影响而导致厌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还有家长的喂养方式不当、饮食结构不合理、气候过热、温度过高、患胃肠道疾病或全身器质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 患儿由于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现为精神、体力欠佳,疲乏无力,面色苍白,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 厌食症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的偏食、零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和良好习惯。 ②纠正家长对小儿饮食不正确的态度,合理喂养,针对小儿的口味变换菜样。 ③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医治。 ④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2)中医药治疗。 ①曲麦枳术丸加味:神曲、麦芽、白术各6~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3~6克。若舌苔厚腻湿重者,白术易苍术6~10克。 ②养胃增液汤加味:石斛、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药15~20克,甘草、乌梅各6~10克。 ③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扁豆、莲米、苡仁各10~15克,白术、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陈皮、甘草各3~6克。 大蒜治疗小儿厌食症。大蒜2瓣和车前子少许共捣烂如泥,每天分敷肚脐4小时(每次时间不可太长),5至10次为1个疗程。可解毒、利水、消积。本方适用于小儿营养不良、腹胀明显的小儿厌食症和小儿疳积的治疗。 ------ 从中医的角度看,小儿厌食常常是因脾胃素虚,脾气不振,饮食停滞,脘肚胀满等原因引起的,穴位治疗主要是改善其脾胃机能与消化机能。治疗小儿厌食的重点穴位 (1)脾俞:位于背部。穴位找法:俯卧位,在第II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病人俯卧,医者将双手掌按在其背部,以拇指同时指压左右穴位。还可以对其正下面的胃俞穴也以相同的方式指压。 (2)胃俞:位于背部。穴位找法:和第1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病人俯卧,医者将双手掌压在其背部,以拇指同时稍加力量指压左右穴位,以放松背部,改善胃部消化机能。 (3)中脘:位于前正中线上。穴位找法: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本穴。病人仰卧,医者双手相叠在其腹部,用中指尖指压。和腹部按摩并用,效果更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