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

 莲花書屋 2018-07-17

21.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菩薩問明品第十(明正解理觀)

釋此一品亦有四門︰

壹、來意中,有通有別︰

通者︰謂上來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正答生解因果.故次來也。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攬信成.將答所成.先辨能成.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

別者︰三品明信.有解、行、德。解為二本,此品先來。

來意有二︰先標.後【通者】下,釋通中二︰一、明盡一分來意.直盡第七會來。二【生解因中】下,唯明下三品來意.於中二意︰(一)依古德信住合明.(二)【又正答十信】下,即疏意別明唯答十信.以第二會初十問之中,脫十信問故.今三品答之.不答住也。然賢首意,始教別開信位.如梁攝論云「如須陀洹見道前四位.謂煖、頂、忍、世第一。菩薩道前四位亦爾.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又彼論及佛性論皆云「地前修四種行.謂十信修信樂大乘行.十解修般若行.十行修三昧行.十迴向修大悲行」.如其次第即是四位故。又為除四類障正使故.即此四位.謂初除闡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執障.三、除聲聞畏苦障.四、除獨覺捨大悲障。又信成淨德因種.解成我德因種.行成樂德因種.迴向成常德因種。又仁王經寄四輪王謂鐵銅銀金。以上教義,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終教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無別位.謂仁王釋三賢云「十信十止十堅心」.十信即住故。今疏不論成位不成位.皆以三品別答信問.別一會答,合有問故.已如前說。

貳、釋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菩薩】.【問】即是難.【明】即是答。

▲然問有二種︰一、汎爾相問.梵云必理車。二者難問︰謂以理徵詰.梵云羅室囊.即今品意也。答亦有二︰一、但依問酬報曰答.二、若俱為解釋、旁兼異義、美言讚述,令理顯煥曰明.即今品意也。★明亦破闇,能除問者之疑闇故.今文殊九首互為明難.遞作碪椎.研覈教理以悟群生.故以名也。★又長行明起於問.偈頌明解於問.故曰問明。不云答者,欲以明兼於問故。問有二義,故得稱明︰一、問中徵責詰難理盡,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問也。二、以問中進退詰理令現,使答者易釋.故以為明。又明即法明.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故曰問明。

雖諸義不同,皆菩薩之問明。依主釋也。

釋名有二︰一、得名。二【雖諸】下,釋名。

一、得名中:(一)總釋.(二)【然問有二】下、別釋.

(一)總釋.可知。

(二)別釋中三<一>約論通.<二>【又長行】下,分賓主.<三>【又明即法明】下,約法理。

<一>約論通者︰問即是難.明即是答.今對彼難問,故答稱明。此明局在答者,而有二義︰一、顯理為明.此明屬自。二【明亦】已下,破闇為明.此約答他.令他明故。

<二>約賓主︰問唯屬問.明通問答。言【使答者亡言】者:如緣起甚深中問云「心性是一,何以種種」.若云緣令種種,何以復不相知.逆遮其救使其亡言。言【使答者易釋】者︰謂問意言「既是一性.何以種種」.欲言種種,復不相知.故答意云.由不相知,能成種種.種種無性,即不相知.故不乖一性.即答者易釋也。

<三>約法理釋者.亦是約教義說︰謂問即是教.釋有往復.故明即法明.是義所攝.謂十甚深為十種法明.就此法明,又約心境︰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諦法.故云法明。

參、宗趣者有二︰一、通.二、別。

一、通復二義︰一、通分宗.二、通會宗.並如會初。

二、別明此品,有其二義︰一、望當品︰以十甚深為宗.依成觀解為趣。二、望後二品︰則以甚深觀解為宗.成後行德為趣。

肆、釋文︰此下至菩薩住處,明生解之因.配十句問.如前問中.依文次第,且分為六︰一、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二、第三會已信令解.三、第四會已解令行.四、第五會已行令起願.五、第六會已起願令證入.六、十定品至住處品,已證入令等佛。今初三品即為三別︰此品明正解理觀.次品明隨緣願行.賢首品明德用該收。

此品正解理觀分二︰先問答顯理.後示相結通。

問答顯理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即為十段︰第一、緣起甚深.第二、教化甚深.第三、業果甚深.第四、說法甚深.第五、福田甚深.第六、正教甚深.第七、正行甚深.第八、正助甚深.第九、一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此十甚深,次第云何︰緣起深理,總該諸法.觀解之要.故首明之.眾生迷此故須教化.違化順化有善惡業.欲知此業由說法成。然說法成善,唯佛福田.既說順田須持聖教.教在勤行.行須正道助道。助必有正,殊塗同歸。得一道者,當趣佛境.故為此次。

又此十種亦可配於十信.但不次耳︰文殊佛境即當信心.文殊主信故.佛境即所信故.約發心次第,信居其初.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亦明十心不必次故︰勤首即進心.財首為念心.明四念故。覺首定心.能觀心性,為上定故。智首即慧心.慧為上首兼己莊嚴,故有十度。法首即不退心.如說修行得不退故。寶首即戒心.三聚無缺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德首即護法.說法甚深是所護故。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賢首即迴向心.以歸一道,即迴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故各兼多義。又亦攝十信之十德,恐繁不敘。

且為十甚深解.然有二義︰一、約行.二、約法。言約行者,文殊發問,九菩薩答,明妙慧通於眾行。九菩薩問,文殊為答.明眾行成於妙慧。言約法者︰初九顯差別義.後一顯差別同歸佛境.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

【問答顯理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有三:第一、約十甚深.第二、【又此十種下,示別理.第三【且為十甚深】下,正釋文。

第一、約十甚深中二︰一、列十名.然此十甚深,即遷禪師所立.今古同遵。二【此十甚深】下,明次第.言【緣起深理總該諸法】者︰若染若淨、染淨交徹,無不攝故.攝論中云「菩薩初學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緣」.以成正信及正解故。

第二、示別理者.於中有二︰一、配十信.二、配信德。

一、配十信中亦二︰(一)正配釋.然十信心,謂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六、不退、七、戒、八、護法、九、願、十、迴向.配文可知。(二)【以是圓融】下,通妨難.謂有難云:信進等相,釋處易知.今十甚深,文義兼廣.何得而是十信等耶。故為此答。

二、配信德者︰【又亦攝十信之德】者,信有十德︰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身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配十甚深者︰一、即正教甚深︰近佛善友,聞教法故.二、即福田甚深.三、即業果甚深.四、即緣起甚深.五、即正行.六、即助道.七、即教化.八、即一道.九、即說法.十、即佛境。通說佛智為所信故.既有多含,故文義兼廣。

第三、釋文者︰【妙慧通於眾行】者︰文殊為妙慧.九首為眾行.各主一門故.而問為能成,答為所成.故妙慧眾行,互為能所。【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者,融上二也︰謂行與法不二.了法成行.行契法故。又衍法師云「一人問多,表一中解無量故.多人問一,表無量中解一故」.又文殊是主.餘九是伴故.文殊是總.餘九是別。不是全要,故略不出。

「經」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

文中十段,皆先問.後答.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

第一、緣起甚深中二.先問.後答.

先問分二︰一【爾時】下,彰問答之主.二、佛子.心性下,正顯問端.

、彰問答之主者︰【問覺首】者,彼得此門故.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故。

正顯問端.略啟五門︰(一)問所為.(二)述問意.(三)定所問.(四)會相違.(五)釋本文。

(一)問所為者.有二義故,最初問之︰<一>拂異見.<二>顯深理。

<一>拂異見有三︰一、令諸菩薩知法從緣.異外道見.二、知從心現.捨二乘見.三、但心性起.不同權教。

<二>顯深理者︰令諸菩薩於此實義發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終皆實.故問斯義。起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依一心法,有真如門及生滅門」.彼論依此生淨信故。

【顯深理】者分二︰一、正明.二【起信論云】下,引證。

一、正明者︰令始涉者便悟心性,超乎大方.故云始終皆實。

二、引證者.於中四︰

(一)至應說,是論初標文。

(二)從【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立義分︰論云「次說立義分.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釋曰︰法通軌持.亦能顯下義.故稱為法.該於染淨.大位在因故。言【謂眾生心】.為染淨依故.攝世出世.何以故下,出攝所以.以有三大故。三大即義.大位在果。今取通為緣起之本.故但引法以證真心隨緣。

(三)從【依一心法,有真如門及生滅門】.即義引解釋分,顯示正義中文,以釋前法.論云「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盡。是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門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等」。次下釋心生滅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等」.廣如彼釋。今以真如證心性一,隨緣生滅而成種種.為此深理故。

(四)從【彼論依此生淨信故】.即結示為實.馬鳴依此造論.令物生信何不信耶。

(二)述問意者︰謂明心性是一.云何見有報類種種.若性隨事異,則失真諦.若事隨性一,則壞俗諦。設彼救言︰報類差別.自由業等熏識變現,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為遮此救故重難云.業不知心等。謂心業互依,各無自性.自性尚無,何能相知而生諸法。既離真性各無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起.心性既一,事應不多.事法既多,性應非一.此是本末相違難.亦是理事相違.亦一異相違.亦真妄相違。

述問意有三︰

一、正釋前難。

二【設彼救】下,釋業不知下經文︰先出伏難.後【為遮此救】下,舉經通釋。

三【既離真性各無自立】下,結成本難.於中二︰(一)出所以.(二)方正結。

(一)出所以者︰言【各無自立】者,起信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二)【心性既一】下,正結︰先以本難末.後【事法既多】下,以末難本.故初結云.本末相違。此結有四︰一、本末相違.約能所生.二、事理,直語體性.三、一異,唯語其相.然一有事一.有理一.今是理一。四、真妄,唯語其體.然真亦通事,如佛真智等。今亦約理為真.以含義不同,故有四結.大同小異。

(三)揀定所問者︰準此問意.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別有自體。能生諸法.唯如來藏是所依生.亦不可言八識無二類,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種種,非相違故。亦非第八而為性一.熏成種種.非相違故。心性之言非第八故。答中既言「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異名.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文殊欲顯實教之理,故以心性而為難本.欲令覺首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楞伽密嚴皆廣說故。

【揀定所問】者︰意云.此是假名法相師問.欲顯法性義.非是法性師問.顯法相義.故云揀定。於中三︰一、正揀、二【亦不可言】,遮救.三【文殊】下,結成。

一、正揀者.可知。

、遮救者︰即法相師救此法性師難法相義。【心性是一】者,八識心王同是心故,名為性一。破云︰生於種種,即眼耳鼻舌等,故非相違.【亦非第八】下,遮其轉救.救云︰若八識非一.第八賴耶,此是一義。故今破云.汝第八正是一所熏心體.含多種子.熏一成種種.亦非相違。【心性之言】下,以理正折.第八但是心相生滅.非唯識性。答中既云法性示生.不言第八無生示生.明是真如隨緣義耳。

三、結成.可知。

(四)會相違者︰

問︰若爾.瑜伽等中,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辦體而生.非如來藏隨緣所成.如何會釋。

答︰瑜伽等中,對於凡小,約就權教,隨相假說。▲楞伽密嚴,對大菩薩依於實教盡理而說.既機有大小、法有淺深、教有權實.故不相違。★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此明守權拒實,訶為惡慧.又彼經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楞伽中,真識現識,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皆此義也。又彼經云「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又入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又起信論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又如達磨經頌云「無始時來界,為諸法等依」。攝論等就初教釋云「界者因義,即種子識」。寶性論翻此頌云「此性無始時等」。彼論就實教釋云「性者,謂如來藏性」。如聖者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以此等文,故知兩宗不同,淺深可見。又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但後釋者定言不變.失於隨緣.過歸後輩耳。

【會相違】者,此門躡前而起︰謂若依上如來藏隨緣成立.則違瑜伽等文.故今會之。壹、敘所違.玄談已釋。貳【答︰瑜伽等】下,會通.於中亦二︰第一、會法相宗意.第二【楞伽密嚴】下,申法性宗意.於中三︰一、正釋.二【故密嚴】下,引證.三、結成。

一、正釋者.可知(即對大菩薩依於實教盡理而說.既機有大小、法有淺深、教有權實.故不相違)

、引證者.總引二經三論以成此義︰(一)引二經.(二)【又起信論云】下,引三論︰

(一)引二經︰<一>引密嚴經.<二>引楞伽經︰

<一>引密嚴自有二文.俱是第三卷阿賴耶微密品末.兩頌相續.中間有釋,故著又言。此前更有一偈云「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次即云「佛說如來藏等」。彼疏釋云「上半定賴耶體.謂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此是實教所說,故引佛說。下半明會權教.謂彼守權教者,不能了如來藏作賴耶者.當知彼是惡慧之人.此是訶守權之人令歸實說。次頌即如來清淨藏等.彼疏釋云︰此頌釋成前義.上半法說,牒舉二位.下約喻釋成︰謂如以金作於指環.環相虛無.金體露現.故云無差別。如來藏作賴耶.賴耶相虛.藏性理現.故云即是也。亦可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體無有二故云無差。

<二>【楞伽中,真識現識,如泥團等】者.若具,彼文復如是下云︰「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可滅.是故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耳」。賢首解云「此中真相是如來藏.轉識是七識.藏識是梨耶」。此解甚當.但喻有二法.謂泥團微塵.而合有三.意少難見。此即第一經初先明識三相.次明三識︰初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釋曰︰此三種相通於八識.謂起心名轉,八俱起故.皆有生滅故名轉相.動則是業.如三細中初業相故.八識皆動,盡名業相。八之真性,盡名真相.是故經云「諸識有三種相」.則知三相通八識矣。次經辨三識云「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釋曰︰約不與妄合如來藏心為真識.現即第八.故下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明是第八.餘七皆名分別事識.是則三識別為三類.現唯第八.分別唯前七.真相約佛,是八出纏。約凡,在第八中,亦兼在餘七。然泥團經文,含前二段.意明三識而參三相之名.轉識即轉相之名.意是分別事識.故唯識中名七轉識.藏識即是現識。此則可知.真相即是真識.上二取識類別,故牒識名真相.但取通八識之真.故牒相名。上經文言「若異者藏識非因」者︰謂三若異.藏識即應不同真相,及轉識為因.既以轉識熏故,真識隨緣而成藏識,則知不異.非以藏識為二識因.思之。故下重案定云「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斯則三事備矣。謂喻中有三︰一、塵、二、水、三、泥。以水和塵,泥團方立.以業熏真相,藏識便生。業以合水.但水滅而塵在.故業亡而真存.經云「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者,反顯藏識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滅而真體不無.故下以水喻如來藏.波喻七識.合成動海.即為藏識.但波相滅,濕性不壞.即斯義也。不異之義易知。言【皆此義】者,皆是如來藏隨緣成識義也。然云自真相者.十卷但云自相.曉公釋云︰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約不一義說。又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亦名自真相.是依不異義說。

【又彼經云.如來藏識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識藏】者︰上辨與七和合為藏識.今明無始無明為因.故論下文中「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粗」.此中正取無明為因,生於三細。三細既屬賴耶.已成識藏.即第四經文.具云「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生.常生不斷.離無常生過.離於我論等。

【又入楞伽云】下︰前引楞伽與七識俱.次引楞伽為惡習熏.今則雙具.故復引之.大意無異。言【而與無明七識共俱】者,與無明俱即前第二意.與七識俱即第一意。

(二)引三論者︰<一>直引起信.<二>如達磨經頌】下,雙引二論︰

<一>直引起信.即二門之中,生滅門初.具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釋曰︰初二句標︰【所謂不生滅】下,辨相︰不生不滅者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舉體隨緣作生滅心.不相捨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此心所以生滅者,因無明生.此生滅心原從本覺而起.故有二義,而無二體.故下論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此中動是風相.濕是水相.以水舉體動故,水不離於風相.無動而非濕故,動不離於水相。心亦如是.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無非真故、生滅不離於心相.如是名為和合.此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合,以是隨緣門故。非是生滅與不生滅合.以此不是向本真如門故。言【非一非異】者︰真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恆不變真性,故與生滅不一.此約三細以為生滅.則第八中已含動靜。若楞伽經云【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以此二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者.就說.然非一非異義廣.如十忍品如幻忍明。又如來藏名,初品已釋。言【不生滅等】者,旦公云「性該始終.體非起盡.體遍迷悟.性非解惑」.故云不生不滅。若不覺知,能令生死不斷,名生.始覺能滅生死,故名為滅。

<二>雙引二論者.於中二︰《一》舉經偈.《二》【攝論等】下,引二論釋︰

《一》舉經偈.而云【達磨經頌】者,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云「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釋曰︰此乃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文中但舉上半.下半云「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二》引二論釋者︰『一』即法相宗論︰『二』【寶性論翻】下,即法性宗論︰

『一』法相宗論者︰【等】者,等取瑜伽雜集等。彼論釋云「無始者,初際無故.界者,因義,即種子也」.是識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無假依言。故第三論云「此中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下論答云「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自性.是彼賴耶對治無分別智種子性故」。下二句易了。明知賴耶但是生滅非真性成。

『二』法性宗論者︰疏中一句但是義引.彼論具足云「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即第四論。彼論釋云「」此偈明何義.無始時來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等」。次論云「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云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眾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

三、雙結二宗.於中︰(一)正結︰以上諸教皆如來藏為識體故.知心體性即如來藏.此外無法.故為深也。(二)【又唯識】下,引唯識文.結同法性.故論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釋曰︰既用真如為識實性.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故云過歸後輩。況世親造佛性論.廣用勝鬘疏。

「經」佛子.心性是一.

(五)釋本文.文分三別︰<一>【心性是一】者,立宗案定.<二>云何下,設相違難.<三>業不知心下,結成前難。

<一>立宗案定者︰謂心之性故,是如來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

【又妄心之性等】者︰此下一對成上二義.然有二意︰一、如次成上.謂【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成上即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謂此之二性,別名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為妄覆名如來藏.直語藏體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淨真心】,不與妄合,名為空藏.具恆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離.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無二】者︰上二即離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離.不即不離為心之性。後二即空之實為不空.即實之空為空藏.空有不二為心之性。然空有無二之性.即是不即不離之性.故但云一也。

「經」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二>設相違難中二︰《一》總顯相違.《二》【所謂】下,別示相違。

《一》總顯相違者︰謂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報殊.故云種種不同。

《二》別示相者,有十事五對︰一、約總報明︰趣有善惡.善謂人天.惡謂三塗。下四對皆約別報.於中︰二、謂於前善惡趣中,各根有滿缺.謂眼等內根。三、於滿缺中各生有同異.謂四生不同,勝劣處異。四、於上同異生處.各貌有妍媸。五、於上妍媸各受有苦樂。上之五對前前皆具後後.後後必帶前前.展轉異同.成多差別.故云種種不同.心性是一.其義安在。

【五趣諸根.總別報殊】者,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瞋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蚩.名別報業。唯識亦名為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俱舍亦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先圖形狀,後填眾綵等」。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

【展轉異同.成多差別】者,都有六十二句.謂初對是善惡為二.第二對開二成四.兼前二成六。第三對開四成八.配前六成十四。第四對開八成十六.兼前十四成三十。第五對開十六成三十二.配前三十成六十二。此約以後添前.故成六十二。剋實而言.但有三十二。以後開前,前更無體故.如開善惡趣,各成滿缺.但有其四耳︰謂一、善趣根滿.二、善趣根缺.三、惡趣根滿.四、惡趣根缺.此四之外,更無有別善惡趣故。又但若二二開之,唯成三十二.若更展其四生,則復成多句。謂第三對,先以四生乘上四句.四四成十六句更有勝劣.乘十六已有三十二.配六已成三十八.後後開之.句數更多。第四對開成六十四。第五對開成一百二十八。若從初善惡開為六趣,則句數更多.並可思準.故云後後必帶前前.展轉異同成多差別。

「經」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 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三>結成前難中︰此文意稍難見.略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難.如前第二問意中辨。

《二》直結成前難︰依此釋文自有三意.由前難意亦有三︰『一』直問所以.『二』懷疑.『三』作相違難︰

『一』直問所以者︰故今結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相知,誰教種種.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若謂心令種種,【心不知業】.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

『二』疑者︰故結云.既不相知,為是一性、為是種種。

『三』作相違難者︰結云.一性隨於種種,即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今見種種,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並立。

【結成前難】,有二︰一、總顯文意.二、已知大意下,釋文。

一、總顯文意者︰準下諸菩薩問皆有三段.其第三段多是直結故。

已知大意.次正釋文.亦有十事五對.略為二解︰●一、通.●二、別。

●通者︰謂總觀前來總別二報.於中︰

第一對、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然有二意︰一、約本識: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離所無能,故云業不知心.離能無所,故云心不知業.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下並準之。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

約本識】者︰業是心所,故依於心.心是第八,為根本依。從【離所無能】下,釋不相知義.以相待門釋。言【離所無能】者,既無所依心王,亦無能依之業.今依心有業,業從緣生,故無自性,不能知心。【離能無所】者︰離能依業,則心非所依.今由業成所依,所依無性,故不能知業。【以各無體用】下,結︰謂各從緣成,性空無體.相依無力,故云無用。覺首亦云「無體用故.故不相知」。

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者︰即以第六識名心.從於積集,通相說故︰謂第六識,人執無明,迷真實義,異熟理故.以善不善相應思,造罪等三行,熏阿賴耶.能感五趣愛非愛等種種報相。但云六者,謂五識無執,不能發潤,故非迷理.無推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後【並皆速滅者】下,明不相知︰通相而言,皆約無體用故.別相而言,用門不同.此用二門︰一、無常門.故言並皆速滅.淨名弟子品云「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故.心業皆空」.下經云「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故由無常不能相知。從【起時不言我起】下,即無我門︰約法無我,明不相知.故淨名問疾品云「又此病所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釋曰︰上以法遣我。次經云【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釋曰︰此總顯我空,明不相知。次經云「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謂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釋曰︰此破法顯空.今但取我法不相知義.故略用二句。次下經云「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釋曰︰此以空空破空.非今所要.因便引來.成一段義畢耳。

第二對、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謂受是報因.即名言種.為業所引.受所受報.離報無受.故云【受不知報】.離受無報,故云【報不知受】.以並無體,故準前應知。

【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等】者,此釋「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受是能受之因.報是所受之報.此上總明。從【謂受是報因】下,別釋︰言【即名言種】者,唯識第八云「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釋曰︰言「各別親種」者,三性種異故.「能詮義音聲」者,揀無詮聲.彼非名故。名是聲上屈曲,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起種,名名言種。「二、顯境名言」,即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顯境故。此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義.此心心所法,能顯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詮義故.隨二名言,皆熏成種。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並如六地。有支即是今文為業所引能引之業故.唯識云「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故論頌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此能引業即諸業習氣.此名言種,即二取習氣。言「為業所引」者,即彼俱義。親辦果體,即由名言.若無業種,不招苦樂.如種無田,終不生芽.故此名言由業引起.方受當來異熟之果苦樂之報.故六地云「業為田識為種也」。

【離報無受】下,釋不相知.亦約相待空故。

第三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謂前能受報因,依心無體故無相知.餘義同前。

【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等】者,標也,即將第二對中能受名言之因,對第一對中所依本識。前以業依識難.今以種依現行難。從【謂前能受報因】下,釋不相義.但釋【受不知心】,不解心不知受.故結云餘義同前。若具,應云︰所依心體,若離能依,亦無所依.無所依故,不能相知。

第四對︰約因緣就親相假難︰謂所引名言種為因.能引業為緣.相待相奪各無自性.如不自生等.

【約因緣等】者,取前第二對中所引名言及能引業,相對以明。於中︰初標也.次【謂所引】下,出體.後【相待相奪】下,釋不相知。言【相待】者,業無識種不親辦體.識無業種不招苦樂.既互相待則各無自性。言【相奪】者,以業奪因,唯由業招.故因如虛空。以因奪,則唯心為體.故業如虛空。互奪獨立亦不能相知.互奪兩亡無可相知。次言【如不自生等】者,引例以釋︰以緣奪因,故不自生.以因奪緣,故不他生.因緣合辨,相待無性,故不共生.互奪雙亡,無因豈生.以此不生,類於不知.居然易了。即以因為自.以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互有尚不相知.互無豈能相知。

第五對、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謂境是心變,境不知心.心託境生,心不知境。以無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虛妄,不相知也。

【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者︰相即相分.見即見分.諸心心所略有二分.廣說有四.如下當辨。從【謂境是心變】下,明不相知義︰於中先約唯識能所變釋.後【以無境外】下,約於當經互融以說.故下經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無有少法與法同住.以舉心攝境,則無心外之境.舉境攝心,則無境外之心.以性無二,相即性故.相隨性融,隨一皆攝」.上約真心.後【心境虛妄】下,約其妄心︰真則互融.妄俱無體.故下答中云「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即顯妄無性,故不相知也。

然上五對︰初及第四唯約因中.第二一對因果對辨.第三一對心含因果.第五一對義通因果。修因二取即名言等.故唯識論釋二取中總有四義︰一者相見.二者名色.三者王所.四者本末。末即六識異熟.本即第八異熟.四種二取皆能熏發.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所變心境即通因果也.又能變之心是因.所變之境是果.心託境生俱通因果。

●別觀者︰

一、以初二對,結趣善惡︰趣善惡者,正由業熏,受總報故。

【別觀者】上云通觀.五對之中,一一通前善惡趣等五對本難.今即以斯五對別對前五.而前後鉤鎖,但有四重.細尋可見。

以初二對結趣善惡者,標也】.次云【趣善惡者,正由業熏】.是第一對【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此對為因.次云【受總報故】,即第二對【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初對為因,受第二對報.總報即是趣善惡故。

二、復以第二及第三對,結受生同異︰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次對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

【復以第二及第三對,結受生同異】者︰鉤取前二對中第二對.即重明【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受即名言種,故云【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謂亦由識種,往所生處.故初地云「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次對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者,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受即名言種,心即能依本識者.依名言種招現行識故.識為能依.則此心言通因及果.上約因中本識故為所依.今約果中故為能依。

三、復以第三及第四對,結苦樂不同.及端正醜陋︰初對觀現受時.次對觀苦樂因及彼妍媸,皆由緣令異.謂損益因,成苦樂果.以瞋忍因,成妍媸果。

【復以第三及第四對,結苦樂不同,及端正醜陋】者︰即通以此二對,雙結前二對。言【初對觀現受時】者,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對】︰謂亦由受因,受苦樂體及妍媸故.若無識種本識,此二亦無所依。【次對觀苦樂因及彼妍媸,皆由緣令異】者,即【因不知緣、緣不知因】。【謂損益】下,別示二對之相︰由損他業感於苦報.由益他業感於樂報.以嗔恚業感於醜陋.由忍辱業感於端正.此中言因,名緣為因.此中言果,是別報果。

四、復以第四及第五對,結諸根滿缺︰亦由滿業因緣有損他益他之異故,成內六處滿缺之果.又由內根有滿缺故,於分別位了境不同。並皆無性,各不相知.既不相知,誰令種種。

【復以第四及第五對,結諸根滿缺】者,此上總明。從【亦由滿業】下,別說其相。滿業即第四對【因不知緣、緣不知因】︰緣即是業.唯取滿業.由損他眼耳成盲聾等.由益他六根等,成六處滿足。次云【又由內根有滿缺故,於分別位,了境不同】者,即第五對【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謂智於境,有信進念定慧之滿足.則受果中亦具五根,明利勝上。若智於境,信等隨闕,或非深厚.則得果時五根隨缺,或成下品。

【並皆無性】下,上別釋中,但出能對所對二種法體.今則總明不相知義.在文易了。意云︰並各相依,從緣無性,何有能所熏等而能相知.【既不相知,誰令種種】.此但約第一直問意結.亦應帶疑云︰為是種種,為是一性.結成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一性即不相知.亦應結云.種種隨不相知,則失俗諦.不相知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等。

「經」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群蒙     我如其性答     唯仁應諦聽

後答中二︰

初一偈讚問許說︰上半讚問.謂自究深旨,一向為他.仁心弘益也。次句許說分齊.稱性說故。後句勸聽.言同意別.故令諦受。

「經」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後十偈正答︰答勢縱橫.具答三重問意.且分為二︰●前五答前釋成之中,以何因緣而不相知.用此釋成答前難故.首而明之。●後五正答前難。

●前五答前不相知中分二︰一、一偈法說.二、四偈喻況。

一、法說意云.特由從緣種種故不相知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結歸本宗.後四即為同喻。量云.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是宗法。因云從緣無體用故.同喻云如河中水。河水無體用、河水不相知.眼等無體用、眼等不相知。★若以緣起相由門釋者︰【諸法無作用】︰因緣相假,互皆無力.【亦無有體性】︰果法含虛故無體性.至下喻中別當釋之。★是故虛妄緣起略有三義︰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不相知。二、由依此無知無性,方有緣起.三、由此妄法各無所有.故令無性真理,恆常顯現.現文但有初後二意。▲言【諸法】者,非唯舉前十事五對.亦該一切有為法也︰果從因生.果無體性。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故無力也.以他為自,故無體也。下半結中【是故】者,是前體用俱無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

【法說意云.特由從緣種種故不相知】下,有三︰一、總顯偈意.二【即此偈上半】下,別示義理.三【言諸法】下,委釋經文。

一、總顯偈意.可知。

二、別示義理中亦三︰(一)以因明立量示.(二)【以緣起相由門下釋者】下︰以緣起相由示.(三)【是故虛妄緣起】下,結示緣起深旨。

(一)以因明立量示者,懸指後四以為同喻.則此偈中但有宗因。可知。

(二)以緣起相由示者︰緣起相由具力無力及有體無體.今顯不相知理,但明無力無體.又因中亦有無體義。今取義便,因緣相假,但明無力.謂因假緣故因無力.緣假因故緣無力.果上亦有無力義。今取義顯,但明無體.謂全攬因成,緣成無性.故云含虛無體。下四喻中皆有無體用義.故指下明。

(三)結示緣起深旨者︰然此正結緣起相由門.兼結上因明立量.以立量中亦說不相知為宗故.即三義中初義。言【現文但有初後二意】者,全取一偈,即是初意.唯取不相知言,即是後意.其第二意至後五偈答本難中,方用斯義。

、委釋經文者︰言果從因生等者,上取義便.但因無力說果無體.今欲盡理故具舉之.則上句諸法通於因果.於中先以因緣門,明因果俱無體.從因無性。故【何有感果之用】下,以上無體釋成因果無用.體尚不立用安得存。從【又互相待】下,以相待門明無體用︰先明因果無用故云無力.後【以他為自】下,明因果無體.既全攬他故無自體。

「經」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二、喻況.略有二意︰(一)以此四喻通釋諸法不相知言.(二)別對前文諸不相知.兼通前設難。

(一)通釋諸法不相知,以四大為喻.然各上三句喻況.下句法合︰然此四喻各顯一義︰<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滅.<三>依風有動作.<四>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續.<二>依真妄起滅.<三>妄用依真起.<四>妄為真所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

<一>依水有流注喻中:

《一》唯就能依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而成流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後流排故流,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二、後流雖排前,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三、後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則後流無自性,故不能知前.四、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五、能排與所引無二,故不相知.六、能引與所排無二,故不相知.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故不相知.八、能引與所引亦無二,故不相知.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是則前後互不相至,名無自性.只由如此無知無性,方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肇公云︰江河競注而不流,即其義也。★然上云前後者,通於二義︰一、生滅前後︰謂前滅後生互相引排.二、此彼前後,即前波後波。★小乘亦說當處生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而不知無性緣起之義耳。

《二》依所依者︰謂前流後流各皆依水.悉無自體,不能相知.然不壞流相,故說水流。

《三》唯所依者︰流既總無,但唯是水.前水後水無二性故,無可相知.是則本無有流而說流也。

依水有流注喻中有四︰一、釋喻.二、釋法.三、對問會通.四、傍顯水義。

一、釋喻中,三重即為三別︰一、唯流中文有六段︰(一)【四偈喻況】下,標章.(二)【然此流注】下,別示不相知相.(三)【是則前後】下,結示正理.(四)【肇公云】下,引他證成.(五)【然上云】下,別釋前後二字.(六)【小乘】下,簡定不相知理。

(一)標章.可知︰然此偈文,晉經云「譬如駛水流.水流無絕已.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今文小異.義旨無違。

(二)別示不相知相者︰謂欲顯不相知理,故寄前後流異,成其十門.若不說前後之流,將何不相知耶。一河之水不出前後.則千里九曲皆悉無性.不相知矣。然雖十義本唯二流,成兩重能所︰前流望引為能,望排為所.後流望排為能,望引為所。以斯四義相參成十︰初及第三以為所故,無性無知.二四兩門約不相到.五六二門約無二體︰以後流是能排,即所引故.前流是所排,即能引故.七八約緣成故無二︰謂七中能排是後.所排是前︰言【亦無二】者,要有所排方有能排.此二相成故亦無二.八約能引亦然.九十約不俱故無知者,然其能排是後.能引是前︰而言【不得俱】者,後為能排.前須為所排.不得即此名為能引.義門別故.名為不俱。第十句例此.前流為所排時,後流須為能排.不得為所引.故云不俱。

(三)結示正理者.可知。

(四)引他證成者,即物不遷論︰然其相連總有四句.論云「既無往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今四喻中但用水風彼無火地。

(五)別釋前後二字者︰一【生滅前後】者,此即.如壯與老.謂此流水剎那生滅.前剎那滅.後剎那生。二【此彼前後】者,猶如二人同行狹徑.後人排前.前人引後.此即橫說。分分之水皆有前後.乃至毫滴亦有前毫後毫.故聚眾多皆成流注.則無性矣。

(六)揀定不相知理者中二︰先舉小乘.後【而不知】下,舉大異小。小乘即俱舍論業品中,釋身表許別形,非行動為體,以諸有為法,有剎那盡故。論文初句,論主標有宗義.下三句破正量部.以正量部謂以動身為身表體.故論破之.然正量部心心所法,則有剎那.此之動色無有剎那。今論主明諸有為法皆有剎那。何以知有.後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釋曰︰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即不遷.則其理懸隔。然肇公論則含二意.顯文所明,多同前義.故云「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動乎.即云「然則旋嵐等」。下文又云「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釋曰︰觀肇公意,既以物各性住而為不遷.則濫小乘,無容從此轉至餘方。下論云「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物有流動之說」.此則以真諦為不遷,而不顯真諦之相.若但用於物各性住為真諦相.寧非性空無可遷也.不真空義,方顯性空義.約俗諦為不遷耳。

法中三義者《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真立.三、妄盡唯真。

《一》流喻能依妄法中︰妄緣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無自性.故無相知.是則有而非有也。

《二》所依者︰謂此妄法各各自虛.含真方立.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即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是則非有而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謂能依妄法.無體用.唯有真心挺然顯現.既無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義,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為有.復說真性隱即非隱.以非隱為隱。

二、釋法.文中三︰(一)總.(二)【妄緣起法】下,別.(三)【正由此義】下,結。妄法有即非有是初義.隱即非隱是第二義.以正為事隱之時,而有所依故.以非隱為隱,即第三義.理常現故。

此上三意即三種答.答上三種問.思之。

三、對問會通︰言【思之】者,以易見故.若具說者︰第一妄法有而非有.答前直問,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謂種種是妄有.體即非有.故不相知。二、答懷疑,為是種種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種種.真常無知故。三、答結成難者︰即妄即真.故種種不乖不相知也。

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二、得泥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三、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淨現.喻真心惑盡性現.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六、雖成硬用而不失軟性.喻即事恆真.七、煖融成軟.喻本識還淨.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失自性.略辨十義.少分似真.故多以水為喻。此義見文雖似不具.而大通眾經。

四、傍顯水義.可知。

「經」亦如大火聚          猛燄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二>依火焰起滅喻中,三義同前︰【《一》唯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

《一》唯能依者︰唯焰者.謂焰起滅有其二義︰一、前焰謝滅,引起後焰.後焰無體而不能知前焰.前焰已滅,復無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二、前焰若未滅.亦依前引無體,故無能知.後焰未生,故無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妄法亦爾.剎那生滅.不能自立.謂已滅未生,無物可知.生已則滅,無體可知.是故皆無所有也.斯則流金爍石而不熱也。

《二》依所依者︰謂彼火焰即由於此無體無用不相知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是則攬非有而為有也。妄法亦爾.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非有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推起滅之焰,體用俱無.無焰之理,挺然顯現。

一、依火中者,下之三喻,文勢稍略.隨其三義便以法合︰

(一)釋喻中︰【唯焰】有二義︰一、明後不知前.二、明前不知後。

(二)【妄法亦爾】下,法合.於中:一,總.二【謂已滅】下,別。然法喻俱用生滅門釋,而有小異.喻中用前念滅後念生釋。今法合中亦用前滅後生.正合前焰後焰.兼三時門。今初【已滅】者,前念也.【未生】者,後念也.故此二念,一向無物。【生已則滅】者︰前後二念皆即生即滅.並皆緣生.故言無體.體無實故。言【兼三時門】者,謂一念之上即有三時︰已滅為已生.未生為未生.生已即滅是生時.故淨名云「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經云「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故三時無體.無可相知也。

【斯則流金爍石而不熱】者︰即莊子中意.說於至人,大水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火山燋而不熱。然其本意.非是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意云︰乘時處順,不以水火而為患也.亦不橫為其所燒溺也.正同今意燒而不燒.但彼約順時.此約無性.理懸隔矣。

【依所依】者,亦先喻.後合。然與水喻釋有影略︰水喻以水為所依.今以焰無體用而為所依。若例前流依於水者,應以火為所依.火是熱性身所觸故.焰是色動,有形顯故。若依此釋.應云︰前焰後焰皆依於火.以無自性,故無相知。是則依水依火,明二空所顯不空真理,以為所依。若無體用為所依者,則顯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二空真理以為所依.顯義無方故有影略。

(三)【唯所依】亦準斯釋。又若例後風喻︰風依物動,則火依薪有.薪為可燃.火是能燃.故以燃因可燃,則燃無體.可燃因燃,則可燃無體.則以無性可燃而為所依。

是則無妄法之有.有妄法之無.湛然顯現.遂令緣起之相,相無不盡.無性之理,理無不現。

二、總結上三義也。然有無有二︰一、定性有無.二、真空妙有。今無妄法之有,則無定性之有,則非斷無矣.有妄法之無,是真空之無,便為妙有。是故若舉妄取真,則妄有真空.如三論說「若真妄對辨,則妄空真有」.如涅槃明。【遂令緣起之相】下,覆成上義︰上句成無妄法之有.下句成有妄法之無。相無不盡是初門.理無不現是第三門.合上二句為第二門。

上三義中,亦如次喻答前三問也.下二喻準知。

三、對問會通︰唯焰無性故不相知.答直問也。能依種種.所依無二.答懷疑也。即事同真故不相違.答設難也。在義易了故云【準知】。若賢首意.問者據其初義.答者用其後二.亦是一理。是則初義,兩家共用,下當重明。

「經」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三依風有動作.喻妄用依真起.三義同前【《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

《一》唯能依者︰唯動者,離所動之物.風之動相了不可得.無可相知。妄法亦爾.離所依真,體不可得.故無相知.斯則旋嵐偃岳而常靜也。

《二》依所依者︰謂風不能自動,要依物現動.動無自體可以知物.物不自動.隨風無體不能知風。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無體知真.真隨妄隱,無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謂風鼓於物,動唯物動.風相皆盡無可相知。妄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依真挺然顯現。

是故妄法全盡而不滅.真性全隱而恒露.能所熏等法本自爾。思之可見。

依風有動作喻,一、標、二【唯動者】下,釋、三【是故妄法】下,結.而無對問。即以水樹等而為所依.餘大同前。但云【斯則旋嵐偃岳而常靜】者,即肇公言.亦云隨嵐.皆梵音輕重.即興雲之風.北方風也.亦是壞劫時風。文有兩對.具上三門。【妄法全盡而不滅】者,單取妄法全盡是初門.將上而不滅,對下真性全隱.為第二門.以不滅為能依,全隱為所依故。下句中而恒露現即第三門。

「經」又如眾地界        展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四>依地有任持者.喻妄為真所持.三義同前。【《一》唯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

《一》唯能依者︰地界因依有二種義︰{一}約自類.{二}約異類。

{一}約自類中︰從金剛際,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持上.展轉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離所無體而能知下.然下能持,皆亦離所無體可令知上.又上上能依,徹至於下,無下可相知.下下能持,徹至於上,無上可相知.是故若依若持相無不盡。所現妄法當知亦爾,必依細.謂苦報依於業.業依無明造.無明依所造.展轉無體.無物可相知.斯則厚載萬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覆.無謂不靜也」。

{二}約異類者︰如下文「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無所依」.準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識.本識依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依」.是故若離如來藏.餘諸妄法,各互相依.無體能相知.是則妄法無不皆盡。

《二》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無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體則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攬此無性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謂攬無性成彼法者,是則彼法無不皆盡,而未曾不滅.唯無性理而獨現前。

餘義同前.上通答釋成前難竟。

【依地有任持】者,有標、釋、結。釋中三義︰初義立名,與前小異.前云一唯流唯焰唯動.今初云地界因依.即喻勢小異。【約自類】者︰猶如累墼.餘並可知。言【斯則厚載萬物而不仁】者︰不恃仁德也.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經云「譬如大地荷四重任而無疲厭也」。次【肇公】下,亦不遷論末.總結云「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滔天,無謂其動.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坤即是地故得引之。

約異類】者,即出現品四輪相依喻.然其合文與此不同.今但借其四輪用耳。

【餘義同前者,第三總結例也︰然餘義有二︰一者結前三門.應云︰一、妄無不盡是初門.理無不現是第三.合二為第二.二三合在第三.唯所依中故,故云餘義。二者對上三問,以為餘義。

(二)別對諸不相知及通前難者︰

<一>水流轉︰喻前二對不相知.答趣善惡難.以善惡趣流轉體故。

<二>大火︰喻第二三對不相知.答前諸根受生.如火依薪有生滅故。

<三>以長風︰喻前因緣.答前好醜.遇物鼓扇.現諸相故。

<四>以地界︰亦喻因緣.答前苦樂.展轉因依以輕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諸根.隨種所生,根等異故。

上來總別,並答釋成中以何因緣,各不相知竟。

【別對諸不相知等】者︰上之四喻,通喻五對不相知義.今則別對.言【及別通前難】者,即往善趣等五對難也。

水流喻前二對】者,即「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答趣善惡】者,上云「心性是一,云何見往善趣惡趣」.答云︰善趣惡趣即是總報.由業熏心,受所受報.如水漂流。言【流轉體】者,體即賴耶.故唯識云︰恆轉如瀑流.釋論云「」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離。亦如起信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等」.二地經云「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等」.其文非一。

【大火喻第二三對】者,此亦鉤鎖.第二對前已用竟.今復喻之.謂「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及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答前諸根受生】者,答前二難︰由前問云「心性是一.何以見有諸根滿缺及受生同異」.故今答云︰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皆由識種.受所受報,亦依於心.如火依薪。

【以長風等】者,唯喻一對︰謂「因不知緣,緣不知因」。【答前好醜】者︰謂前問云「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端正醜陋」.故今答云︰今所受報有妍媸者.皆由業緣異,令報好醜.如風東西令物偃仰,相各不同。

【答前苦樂】者,喻不相知,則同於風.答前苦樂,則不同風︰謂上問言「心性是一.云何見有受苦受樂」.故今答云「善因樂果.惡業苦報.苦樂多種.如地輕重」。言【又喻前境智】者︰前以風地二喻,同喻因緣一不相知.今一地喻,喻二不相知.答前諸根者。以諸根有二義︰一、約眼等諸根︰則火喻答。二、信等諸根︰今地喻已答.地雖是一隨種生芽.心性雖一隨根成異故.故信進等各各不同。

●後五偈正答前難者.文分為三︰一、三偈正答前難.二、一偈釋成前義.三、一偈拂入玄。

一、三偈正答前難︰(一)明大意.(二)正釋文。

(一)明大意者︰前問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問︰謂第一直耳問云「既有種種,何緣得不相知」.前五偈答竟。「既不相知,何緣種種」.答有四因︰一、妄分別故.二、諸識熏習故.三、由無性不相知故.四、真如隨緣故。初偈具二三.餘二各一義。

然此四因但是一致.謂由妄分別為緣.令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有.諸識熏習展轉無窮.若達妄源成淨緣起.諸宗各取並不離象.受一非餘斯為偏見。上第二疑云「為是種種.為是一性」.今答云「常種種.常一性」。第三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壞俗諦」.今答云「此二互相成立豈當相乖.性非外曾何乖乎種種.種種性空曾何乖乎一性」.由無方有,一性能成種種.緣生故空,種種能成一性。

前問有三重】下,即先明大意.於中二︰一、總彰偈意.二、通明緣起之義。

一、總彰偈意中︰【然此四因】下,上別明.此下融會︰言【諸宗】者︰上四因中,妄分別通性相二宗.二即法相宗.三即無相宗.四即法性宗。據其實義,四因不缺,方成緣起甚深之趣。隨情執見,則乖聖旨.如盲摸象不全見象.然不離象.盲不識乳,則一向奪之。今盲摸象,則是分奪.取其不離,並順聖教.此喻即涅槃第三十二,南經三十,答師子吼「眾生若有佛性,不須修道.自得菩提」.答意云「眾生有者,定當得故」.後舉此喻云「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眾盲。爾時大臣受王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蛇。善男子.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有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等」。釋曰︰彼經喻意,明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見不明了.互執不同.然非全離.所執之法皆佛性故.而非全見.今借此喻以況.聖教深旨,總喻於象.諸宗異見如盲所觸.並合聖理,故云不離.然非圓了,故云非是說象.故尊者云「依之修行,無不獲益」。言【受一非餘,斯為偏見】者︰言象如箕,不信如臼,斯為大迷.但信諸識,不信無性真如隨緣,故為偏見.離世間品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

【由無方有】下,上辨別不相乖.今明相成.然事理相望略有三義︰一、相違義.二、不相礙義.三、相作義。今用後二.其第一義是問家所用。

是以緣起之法總有四義︰

一、緣生故有︰即妄心分別有,及諸識熏習是也。

、緣生故空︰即上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是也。

三、無性故有︰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即上隨緣是也。

四、無性故空︰即一切空無性是也。

二、通明緣起之義︰於中四︰(一)總明.(二)開義.(三)融合.(四)別釋性義。

(一)總明中二︰<一>立義配經.<二>是以無性緣生故空下,會歸中道。

<一>立義配經者.就四義中︰二義是空有之義.謂緣生故有,是有義.無性故空,是空義。二義是空有所以.謂無性故有,是有所以.緣生故空,是空所以。所以即是因緣。謂何以無性得成空義.釋云︰由從緣生所以無性.是故緣生是無性空之所以也。何以緣生得為有義.釋云︰特由無定性故,方始從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所以.故中論四諦品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緣,及不知空義,是故自生惱.如不善術,不善捉毒蛇」。若將四句總望空有,則皆名所以.故云緣生故名有.緣生故名空.無性故名有.無性故名空。良以諸法起必從緣.從緣有故必無自性.由無性故,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而約幻有,萬類差殊,故名俗諦.無性一味,故名真諦。又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證成者,無性故有,理難顯故.若具證者,一緣生故有者.法華云「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淨名云「以因緣故諸法生」.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等」.皆因緣故有義也。

【緣生故空】者,經云「因緣所生無有生」.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無性故有】中,言【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亦四諦品文.由前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為菩薩立過云「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菩薩反答云「若一切不空,無生無滅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謂小乘以空故無四諦.菩薩以不空故則無四諦.若有空義四方成.故有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即無性故有也。

【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前已引竟.今當重引︰即淨名第二推善不善之本.故經云「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叡公釋云︰無住則實相異名.實相即是性空異名.故從無性有一切法。餘如別說。

【四、無性故空】中,應引淨名云「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是二法無決定性」.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又云「一切法無性,是則佛真體」.八地云「無性為性」.中論始末皆明無性,以顯真空。

是以無性緣生故空,則非無見斷見之空.為真空也。無性緣生故有,則非常見有見之有.是幻有也。幻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故,名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實有。非空非有是中道義。

<二>會中道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文中三︰《一》揀非顯正.《二》【幻有】下,立中道義.《三》【非空非有】下,結成中道。

《一》揀非顯正中︰【無性緣生故空】者,雙牒前四句中兩種空也.此二種空,並離斷見之無。斷見之無定無.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空,非是定無.無性故空,亦非定無.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毛兔角.今但從緣無性,故非定無.此上揀非為真空也,二、顯是:言【無性緣生故有】者,亦雙牒前之二有,並非常見之有.常見之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性有.況由無性有.豈定有耶.亦是上揀非.是幻有也,顯是。幻有者,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故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為有,故名妙有。然斷常見,既由有無.則有無見即斷常見。疏何重牒.此有深意︰斷常二見多是邪宗.即五利使,邊見所攝.其有無見通涉正法.取空有相,未能契理,為有無見。此有無見.究竟遠離.唯大菩薩.故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下經善友歷事諸佛已證法門.尚云「猶於諸法中,無而計為有等」。

《二》立中道義者,此中有三中道︰

{一}幻有上自為中道.謂有與不有,此二無礙,故為中道.故云有是不有有。言【不有】者,舉體全空.無所有故。重言有者,亦名非不有.謂不待破差別相故.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

{二}言【真空是不空空】者.即真空上以明中道︰謂不空與空無障礙故。言不空者,以空無空相故.重言空者,亦名非不空︰謂餘一切相無不盡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為中道.是真空義.經云「空不空不可說名為真空」.中論云「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重言【不空空故,名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實有】者,傍會異義.意不殊前.即通會肇公不真空論.康公云萬法不真故空.不得肇意。達公云「不遷當俗,俗則不生.不真為真.真但名說」.卻得肇意。此中真空,非是前文對妙有之真空.此中真空是所破病。人謂真諦一向無物為真空義.是故肇公以不不之.云不一向是無物.故云不真空︰謂即萬有之無性名為真諦.何曾一向是空.故云不真空也.此不真空即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實有者,對上不真空,故為此揀。真空實有並是二邊.不真非實即為正理。

{三}結成中道者︰然其正意合前真空二義,總名非空.合前幻有二義,皆名非有.空有不二故為中道。又以幻有為非空、以真空為非有,皆中道義.實則上空有之上有二中道.兼此為三.下融會中更當廣說。

上來即第一門總名竟。

又開此空有各有二義︰一、真空必盡幻有.以若不盡幻有,非真空故。二、真空必成幻有.以若礙幻有,非真空故。幻有二義者︰一、幻有必覆真空.以空隱有現故.二、幻有必不礙真空.以幻有必自盡令真空徹現故。文殊各以初義致難.覺首各以後義而答.以初二義空有異故.以後二義空有相成故。

(二)開義別釋.於中有二︰<一>開.<二>【文殊各以】下,結示問答。

<一>正開者︰

《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相害義.亦法界觀中真理奪事門︰以事攬理成,遂令事相無不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般若中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

《二》【真空必成幻有】者,是相作義及無礙義.亦法界觀中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攬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來藏得有諸法.故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則無道無果」.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幻有必覆真空者】,即相違義.亦法界觀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然此事法既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也.以離事外無有理故.如波奪水,水無不隱.是則色中無空相也。

【幻有必不礙真空】,是不相礙義.亦相作義.亦法界觀中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如由波相虛,令水體露現.故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然上真空二義,第二義中,以相作攝無礙義.今幻有第二義中.乃以不相礙攝相作.其故何耶.理實空有第二義中,皆含相作及無礙義.而影略者.事依理成,故前有相作.理非事造故今無相作。而上三義中,言空有相作者,但約事法能顯理.故名作理耳。然此四義,亦即是前緣生故空等四義也︰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無性故空義.二、必成幻有,是無性故有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緣生故有義.四、必不礙真空,是緣生故空義。前四總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說空有之相。

然此二不二.謂有非有無二為一幻有.空非空無二為一真空.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又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即中道義.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思以準之。

(三)融合.於中二︰<一>正明.<二>結歎。

<一>正明中,即合前四義.須知四義兩處名異︰上真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二、必成幻有,是真空上不空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義.四、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有義。

又須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義:

《一》有上二義者︰一、是不壞有相義.二、是遮斷滅義.則名有為非不有。

《二》有上二義者︰一、離有相義.二、即是空義。

《三空上二義者︰一、不壞性義.二、遮定有義.故銘空為非不空。

《四》非空上二義者︰一、離空相義.二、即是有義。已知名義。

今疏融合,乃有五重.為五種中道︰一云【謂有非有無二,為一幻有】者,此是有上二義自合.然取有上不壞相義,非有上離有相義.故合為一幻有.是俗諦中道。

【空非空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空上二義自合.然取空上不壞性義,非空上離空相義.故合為一真空.為真諦中道。前一為即相無相之中道.此一為即性無性之中道.亦存泯無二義。

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者,上一對空有自合.此下一對空有四義交絡而合.今此第三,即取真空上非空義,及幻有上有義.二義相順,明其不二.然是非空上取即是有義.有上取遮斷滅義.故得共成幻有,為非空非不有存泯無礙之中道。

【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義,幻有上非有義,二義相順明其不二.然是空上遮定有義,非有上即是空義.故二相順得成真空.為非有非不空存泯無礙之中道.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空徹於有.今是有徹於空.皆二諦交徹。

又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總合前四令其不二。然上各合交徹,並不出於真空幻有.故今合之為一味法界.為二諦俱融之中道.然三四雖融二諦,而空有別融。今此即空有無礙即是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收。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之中道.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

<二>結歎中,云【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者︰以幻有為相,真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並皆離也.無分別法,但約智說.唯無分別智方究其源矣.其無障無礙通於境智。謂上之五重多約境說.心智契合即為五觀。五境既融,五觀亦融.以俱融之智契無礙之境.則心境無礙.心中有無盡之境.境上有無礙之心.故要亡言方合斯理.總為緣起甚深之相.餘義如玄中已明。

復次性有二義︰一者有義.二者空義。復有二義.一者不變.二者隨緣。▲以有義故,說二空所顯,即法性本無生也。以空義故,說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即各不相知。▲以有義故,說於不變.以空義故,說於隨緣。▲此二不二.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隨緣。

(四)別釋性義.於中有四︰<一>順釋.<二>反成.<三>結歸中道.<四>結勸修學。

<一>順釋者.文有四節︰一、雙標二門.二【以有義故,說二空所顯】下,釋空有義.三【以有義故,說於不變】下,即將初門釋變不變.四【此二不二】下,雙融不變隨緣二門。

就第三釋變不變中,云何【以有義說於不變】.既以二空所顯真如.則湛然常存,體無變易。云何【以空義故說於隨緣】.由依他無性.即是空義.要在緣中,方顯空理.故知隨緣。

四中,上來且隨一義以收二宗︰以法相宗唯不變故.無相宗中唯性空故.故須第四雙融二門,具足無礙,方順圓融法性宗意。二義既即.空有亦即.隨緣即是不變.故空性即有性.不變故能隨緣,則有性即是空性.若非實有,將何隨緣而成諸法.如本無水,將何隨風而成波浪。

唯不變,性何預於法.若但隨緣,豈稱真性.故隨其流處有種種異.而其本味停留雪山。又若性離於法則成斷滅.法離於性則本無今有。又法若即性,性常應常.性若即法,法滅應滅。

<二>反成︰【若唯不變性何預法】者︰即性如虛空.法如星象。虛空不為星象之性.真如何得為諸法之性.則性與法異.何相干耶。【若但隨緣,豈稱真性】者,緣有生滅,則非真故。

【隨其流處】下,借涅槃經以成二義︰隨流有異是隨緣義.本味停留是不變義.即第七經南經第八如來性品答迦葉問.顯性是常.經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藥味.其味極甜.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世中有轉輪王於彼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木筩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善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為諸煩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一味藥者.譬如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佛性雄猛難可毀壞.是故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若可斷者無有是處.如我性者,即是如來祕密之藏.如是祕藏一切無能毀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以是因緣無能殺者」。釋曰︰以法對喻,文亦易見.然彼如來祕藏佛性,以合一味.即是此中如來藏性,不變隨緣,二義分明。但雪山喻經.其過去王喻過去佛.復有聖王即合中若得菩提.餘並可知。

【又若性離於法】下,覆成上義︰上云【性何預法,即是離義.則成斷滅】者︰性離於法,非即法空,故性成斷。言【法離於性,本無今有】者,性出自古,此為本有.法既離性,故本無今有。本無今有,有何過耶.則虛空中本無眾生,常出眾生。若爾.法即於性,應非本無今有.何以論云「從無之有曰生.自有還無稱滅」。釋曰︰緣會事顯,則是本無今有.無始眾生,不可得言本無今有.況涅槃云「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上半約相.下半約性.既相與性不得相離.則本無之法,非全本無.今有之法,非全新有.是故下云「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此偈廣義已見初品。

又法若即性,性常應常】者︰然常無常、非即非離.此以不即,難其全即。【性若即法,法滅應滅】者︰謂水若即波,波滅水滅.今但波滅而水不滅.則法若滅時而性不滅.即非全即也.故大品中.佛問須菩提「心若生時,為即性不.答言即性。此心滅不.答云生法必滅。佛言真性滅不.答云不滅。佛言.此處可思議不.答云不可思議」.即斯義矣。

故二相成,非常非斷.此二相奪,故說非有非空,為中道義。

<三>結歸中道.略有三重︰上非即非離為中道.由此故成非斷非常、非有非無.亦應言非變非不變也。

苟得其會,不惑百家異說.願諸學者虛己求宗。

<四>結勸修學.使無偏執。上已明大意。

「經」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二)正釋文︰

<一>且第一偈答三問者︰

《一》答何因種種.此具二意。

一、標也︰謂此一偈具四因中,第二八識熏習,第三由無定性。

{一}以八識熏習而成故︰初句五識.次句【心】是本識.集起義故.【意】通六七︰七謂審思量故.六謂意之識故,了別義故.偈文窄故不立識言.亦【諸情】攝。此從別義.通則八識皆得【心意識】名。【諸情根】者,通於八種,類非一故︰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依.又第七識為染污根.第八又為諸識通依.云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我人.故云無能轉者.又識外無法亦為無者。

二、釋也︰(一)【以八識】下,別識第二因︰(二)明由下,別明第三因。

(一)別識第二因中.【心是本識.集起義故等】者,成唯識第五云「云何應知.此第七八識,離眼等識,別有體耶」.述曰︰以小乘謂此但是第六,入過去故.故為此問。論云「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述曰︰此上總解.謂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是識等,種種分別.然無別體。今顯經證。論「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粗動間斷,了別轉故」。釋曰︰謂為一切現行所熏,是集諸法種.現法為依,種子為因,能生一切法,故云起諸法。言「緣藏識等」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因中無漏,緣於第八,及緣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論云等也。言「粗動等」者︰易了名粗.轉易名動.不續名間.各有所緣.故得別名。論,如入楞伽第九伽陀中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

【此從別義】下,顯通別之義︰瑜伽六十三亦但有別名,大同唯識.已下更無別釋。【通則八識】下,通出八識皆得三名之相.說者應云︰若以集起以解心,第八獨名心.若積集以解心,八識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若以等無間以解意,八識皆名意.若以了別別境以解識,前六獨名識.謂了差別六塵境故。若以了別以解識,八識皆名識.即別識之義,其義善成。唯識第一疏云「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對此六塵說六識故」.即斯義也。通別之名居然易了。

【諸情根者︰通於八識.類非一故】者︰八識皆有根義.已成非一.況就八中復有二類︰前五依色.後三依心。三依心中,復有單雙互依之異.若具說者,復有多少不同.故唯識第四云「諸心心所,皆有三依︰一、因緣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增上緣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俱有根必不轉故。三、等無間依︰謂緣前滅意.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開導根必不起故」.釋曰︰根識同時,名俱有也.前滅識等,猶能開避導引後生,名開導也。然此三依,言生、轉、起。別相云何生,約依種辦體而生.轉︰約隨順與力令轉.起︰約由前開路令後得起。然其八識說俱有依,四師不同.今但用第四護法.護法廣破前義.故唯識結云「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釋曰︰同境即五色根.根識共同緣一境故。分別是第六.分別差別故。染淨是第七.依此能起染淨識等故。根本是第八.若離第八餘不立故。論曰「聖教唯說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釋曰︰此會違也︰謂對法第一,但言眼識依色根。會云.不共者,眼根但為眼識依故,非餘識依.餘四亦然.六七八識通餘識依。又必同境者,根必與識同緣境故.又近相順者,六七等識,即是遠故.是故五識定有四依。論曰︰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雖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釋曰︰論中有三.初正明.次雖五識下,通外問.謂有問云︰意識得五緣境明了.何不亦用五識為依。故答云.不定有故.意識不得五識之時,能獨緣故。後聖教唯說依第七下,會通餘教.亦是對法。通亦有三︰初明是彼染淨根故.二者六七同是轉識故.三多引意識起染污執,故名相順。論︰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如伽陀說「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唯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恆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恆依染污,此即末那。釋曰︰上引伽陀,即楞伽經.上引論,即瑜伽論.然上所引唯識,說識差別不同.故今疏云.種類非一.而順諸聖教,從多而說。故於五中,取不共依.六取染污.故各舉其一.餘義含在類非一中。及次疏文,重明七八二識中攝.既七為染污根,即與前六為染淨依.八為通依.即與前七為根本依矣。言【染污根】者︰第四論云「此意任運,恆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其四者何︰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是名四種。我癡者︰謂即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并表慢愛有見慢俱.遮餘部師不相應義」。彼疏釋云「餘部即薩婆多.見愛慢三,不得俱起故」.論云︰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恆成雜染.有情由此生死輪迴.不能出離故名煩惱。釋曰︰即由四惑常俱等故,名染污根。下論文中往往皆名為染污意。

【第八又為諸識通依】者,即根本依也。言諸識者,不唯七識.心所等法皆依此故。直就第七名染污根.若為六依則通染淨.故云為染淨依。

【以上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常流轉等】者,釋【以此常流轉 】也。前七為能熏.第八為所熏.故通云八識為能所熏。七熏八種,七是八因.八含七種,八是七因.故云展轉。又依種起現.現復熏種.故展轉無窮。然此能熏所熏,通性相宗︰先依法相宗說.唯識第二廣顯其義︰

論云「依何等義立熏習名(問也) .所熏能熏各有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總答)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別徵)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風聲尋.性不堅住故非所熏」。釋曰︰轉識︰謂七轉識,兼含心所.若許七識能持種者,初地已破四惑.應失一切有漏種子。已轉七識成平等性.猶有有漏種者.明是八識能持。言風聲等者︰此揀根塵.以間斷相顯故偏語之.理實等字,等取根塵及法處所攝色等,一切皆揀.至無色界即無色故.入滅定等心亦無故.名不堅住。

論云「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釋曰︰善染如沈麝蒜等,故不受熏.無記如素帛故能受熏.佛第八識,以極善故,亦非所熏.唯於因中,曾所熏故,帶彼舊種。

論曰「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釋曰︰第八心王,得自在故,可是所熏.第八同時五種心所,體非自在,故非所熏.無為之法,體又堅密,如金石等,故非所熏。

論曰「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釋曰.他身︰即上同處.無有以他身識.為我所熏故.剎那前後,即上同時.揀於經部,前念之識,熏後念故。

論「唯異熟識,具斯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釋曰︰此總結也。非心所者,即第八同時心所。等取所餘,如上所揀。論曰.何等名為能熏四義。釋曰︰徵也。論曰︰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釋曰︰勝用有二︰一、能緣勝用︰即揀諸色為相分熏,非能緣熏.二、強盛勝用︰謂不任運起.即揀別類異熟心等有緣慮用,無強盛用.為相分熏.非能緣熏.由斯色等有強盛用.無能緣用.異熟心等有能緣用,無盛強用.諸不相應法,二用俱無皆非能熏。論曰︰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釋曰︰有增減者第七末那,至無漏位,亦有增減.唯除佛果。言有勝劣者,前佛應勝.以熏無漏種子多故。論曰︰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釋曰︰此第四義大同所熏。上二皆云共和合者︰和合即是相應異名。論曰︰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有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釋曰︰上結能熏。論云︰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勝.容名熏習。上來皆是法相宗意。下經數數有熏習義.莫厭文繁。

第二法性宗者︰上法相宗,所熏第三,能熏第一,正揀真如受熏之義。今法性宗,亦七識等而為能熏、八為所熏。其第八中,以如來藏隨緣成立,含有生滅不生滅義.故熏第八,即熏真如.故起信論云「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故,則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廣如彼論。是則真如亦為能熏.亦能受熏.故楞伽云「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謂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議熏。真如不變而隨緣成立,名不思議變.亦即不染而染也。藏和尚云︰妄心通業識及事識。今據其本,言業識耳。言熏習故有染相者,真如本無相,隨熏現相.又顯妄法無體,故但云相.此釋經中如來藏為惡習所熏等。上即生滅門中真如。言有淨用者,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則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厭求,反流順真.故云用也。此釋經中由如來藏故,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佛性力故,還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覺內熏之力耳。良以一識含此二義,更互相熏,遍生染淨也。此中佛者是覺,性者是本,故名本覺。餘如彼說。

【無別我人】下,釋第四句(而無能轉者).然有二意︰一、破我執者,即人也.二【又識外】下,破於法執.即以此者言,通一切法。

{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種種︰上半出種種.以此者,以前不相知故.舉體性空方成流轉。即此八識各無體性.故無實我法而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熏變,安得流轉。

(二)即第三段明前四因中第三因也.但由偈中以此二字取義不同.故一偈文通於二義,取文全別。前熏習義,則以此二字,全指上半為流轉因。今顯無性,則上半偈為流轉果.故疏釋上云出種種.則以此二字指前五偈法喻所明不相知義為流轉因。

【即此八識下,釋第四句︰既所流無性,何有能轉者.即其主者,通於人法。

【向若有性】下︰上來順釋.此下反釋.猶如金石各有堅性.不可令易。今此無性猶如於水.遇冷成逢火便煖.故中論云「集若有定性.先來所不斷.於今云何斷。道若有定性.先來所不修.於今云何修等」.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諸法皆悉不成.若無定性,一切皆成.故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即不成」.無性即空義也。

《二》遣疑者.以虛妄中有二義故︰一、虛轉.二、無轉。故常種種,常一性也。

此即釋第二番懷疑問也︰由前問云「為是一性、為是種種」.故今答云「常一常多」。

【虛轉】者,無性故有也.【無轉】者,無性故空也。虛轉故常種種.無轉故常一性.勿滯二途也。

《三》答難者.虛轉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無轉故,真不異俗而真體存.故互不相違也。

此即答第三番設難也︰謂前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故今意明不相違也。虛轉等者,轉故是俗.虛故不異真.既言虛轉則俗相立也。

【無轉等】者,無轉即真也︰以即轉言無,故不異俗.即轉是空,故真體存。俗法離真而無別體,故云相立.真不可見但云體存。上句俗不違真.下句真不違俗.故疏結云互不相違也。

「經」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二>第二偈亦答三問︰

《一》明真如隨緣,故成種種者.答所以也︰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變義。次句答上云何見有種種,是隨緣義.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云示現。下二句,印上業不知心等者,以是隨緣不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生即無生。【無能現】者,性不動故.【無所現】者,妄法虛故。

【唯心變現全攬真性】者,正釋真如隨緣之義︰謂即依前諸識熏習之緣,所熏真如隨緣成法.故云全攬真成。以離如來藏,無有實體,為能所熏.故云全攬真成.正揀法相真如之外有能所熏。真性即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即生滅門中真如。【生非實生】,正釋示現字.亦仍上起.謂既攬真生,生相即虛.故云示現。

【以是隨緣不失自性】,如水遇風緣而成波浪,濕性不失.如來藏性雖成種種,而不失自清淨性.此中隨緣即是前經見有種種.此中不失自性即前業不知心等.對上問中,故云【諸趣種種,了不可得】.對今經文故云【生即無生】︰生即諸趣.無生即不相知。躡上示生之句,經云此中.即下八字是不失自性。

【無能現,性不動也】︰真如隨緣成一切法,即能現也.不失自性名性不動,何有能現.妄攬真成,故自虛無體。

《二》遣疑者︰常生常無生。上半即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故勝鬘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下半生即無生,真性湛然.故勝鬘云「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又【法性本無生】,不空如來藏也.【此中無能現】,空如來藏也。

【上半即無生之生】者,由上疑云“為是種種”為是一性〞故今答云【無生之生】,即常種種.【生即無生】,故云一性.本末染淨既相交徹,安可凡情而了知耶。

又法性本無生,不空如來藏等】者︰上約不變隨緣.今約二空.即以能隨緣者為不空藏.故有種種.即上半也。隨緣不失自性名為空藏.以妄法不染故.即是下半。又約二藏體即是一性.不礙隨緣故有種種.不空即是一性.空藏即不相知。

《三》答第三難者︰「此中無能現」,性非性也.「亦無所現物」,相非相也。又「示現而有生」,性不違相。「亦無所現物」,相不違性。無二為二.二即無二.無礙圓融.豈有乖耶。

答第三難者.謂上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亦性相相違.今答意明性相無違。然疏有二意︰

一、明性相雙絕.故無可相違.即下半意。

二【又示現而有生】下,明性相相成.故不相違.即是上半。即無生之性,不違示生之相。言【亦無所現物,相不違性】者︰雖牒第四句.連取第二句.正示現生即無所現,故不違性。

【無二為二】者,結也︰一體而分能現所現,云無二而二.性相無違,為二即無二.故云圓融.豈得種種乖於一心.心性乖於種種。

言法性者︰【法】謂差別依正等法.【性】謂彼法所依體性.即法之性,故名為法性。又性以不變為義.即此可軌亦名為法.此則性即法故,名為法性.此二義並約不變釋也。又即一切法各無性故,名為法性.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本有二義︰一、約不變︰本謂源本.本來不生.隨緣故生。二、約隨緣︰有此法來,本自不生.非待滅無.即示現生時本不生故.故下云無能現也。

此隨難別釋︰先解法性.後解本字。

法性有三︰前之二義,雖有依主持業不同.然皆與法不得相即.以不變之性非妄法故。第三隨緣,與法不離.不即不離方為真性。

本有二義】者,釋本無生︰由於法性有其不變隨緣義故,令本亦二。本即是性.末即是相。前不變本,與末不即.後隨緣本,與末不離.不即不離,融無障礙,為真本也。

「經」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三>第三偈答三問者

《一》答所以者︰此偈前三句種種即一心性.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出因.由妄分別,故有種種.正答前問。此偈復有二意︰一、上二句依他起也.次句圓成實也.後句遍計性也︰由遍計故,能起依他.依他無性即圓成實.故唯識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二者上二句因緣所生法也.次句我說即是空也.後句亦為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道義。

【此偈復有二意】下︰上來總明.此下別釋.會性相宗︰

別釋有三︰一、三性釋.通二宗.疏文有三︰(一)直屬經文.是法性意.依他無性為圓成故。(二)【由遍計】下,正釋偈意︰由妄分別有上眼等.既從緣生故體即空.空即圓成。(三)【故唯識】下,引文證成。二宗三性已見玄文.今此略引依圓二性︰初之二句是依他性.故彼釋云.妄分別緣即是遍計.然妄分別是能遍計.眼等依他是所遍計.計為實故成遍計性.由此能生染分依他.故此遍計能起依他.是彼依故。

【圓成實於彼】下,釋圓成性.一偈分二︰上半正釋.下半明與依他起性非一異義.彼論釋云「謂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常遍,體非虛謬.揀自共相,虛空我等.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說於彼言,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常遠離言,顯妄所執,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為顯不空依他.性言,顯二空非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義故」。釋曰︰玄文已釋.但釋論意.分前性字.二義不同.遠離前言,已空遍計.故是離有。而言性者,自屬真如.故能離無.是以結云.真如離有離無相故。若依此釋,即空無性,妄分別有,皆是遍計.前偈法性方是圓成。今順法性,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一偈中三性具足。設順彼宗,離有離無,遠離前性,離遍計有。又次偈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此即離無未失彼宗.何須傷巧,離前性字。若會二宗,依他起上,無遍計性即是圓成.此無性理是真如故.已離有無.故八地云無性為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者,釋非一異︰謂由圓成於依他起,遠前性故.成非一異.故云故此。彼論釋云「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異不異。異,應真如非彼所依.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釋曰︰圓成,唯淨智境依他,通淨非淨.豈得全同。

二者上二句因緣所生法等】者,即會法性宗中三觀義也.欲顯包含,取文小異耳.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配經可知。然中道言,經文所無.但含下半空有為中。若取別顯,亦在前偈法性無生.即前偈中亦具三觀︰初句中道.次句假名.下半即空.由前已配真如隨緣,故不顯耳。又真如隨緣,亦不殊三觀.思之可知。玄談抄中已廣三觀.賢首品等,疏文更釋。上別出二宗,取文小異.若以義會,二宗違︰「因緣所生法」,即總舉三性所依之法.「我說即是空」,遍計性也.「亦為是假名」,依他起也.「亦是中道義」,圓成實也。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今皆言即,是法性宗.但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然法相宗亦非即離,多成不即.法性宗中亦非即離,多成非異。法相宗由不即宗,遍計是空,但是空無.法性則明由無遍計,令依他空.便成天隔。後人隨計,二互相乖.虛己而求,大旨無別.顯經包攝,備舉二文.又經旨無差,二宗隨取耳。

《二》又「妄心分別有」者,情計謂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無性」。常有常空.是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此第二答懷疑問也︰謂上問言“為是一性、為是種種”故今答云:常空,故常一性.常有,故常種種也。【是即萬物之自虛】下,肇公不真空論意也.意云︰萬物自虛.則常一常多矣.故彼論云「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虛豁.然後為真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故.於何物而可物」.故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釋曰︰此明體法即空.非析法明空也。

《三》又前偈從本起末,末不異本.此偈攝末歸本,本不礙末.豈相乖耶。

釋第三重結成難也︰謂前偈法性為本.示生為末。此偈以空無性為本.眼等為末。【攝末歸本】,種種不乖一性.非本無末,一性豈乖種種。欲顯起末攝末,逆順具足.故引前偈.非獨此偈不能答難。若獨此偈答者.謂眼耳等即無性故,種種不乖一性.無性要依眼等,故一性不乖種種。又【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義理無妨。

「經」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顛倒。      

二、一偈釋成前義.然有二義︰一者云何得知無性︰以法眼觀,稱性非倒,成淨緣起.當知此理甚為決定。二者前偈訶其見有種種是妄分別,此不應依.此偈印其觀察無性,各不相知,斯為法眼,固應依止.即依智不依識也。

「經」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三、一偈拂入玄者︰謂前法性無生,一切皆空,實也.示現有生,眼等差別,非實也.妄心分別有,妄也.如理觀察,非妄也。以妄為緣生,世間流轉.以如理觀,成出世間,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無真實。▲何者.如言取故。★又欲言其實而復示生.欲言不實體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轉.欲言世間即涅槃相.欲言出世,無世可出.則染淨兩亡。★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實理獨靜於言教之外.豈文言之能辯哉.故但假說。☆是以什公云「唯忘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冥心者可與真一.遺智者可與聖同耳」。

入玄有二︰一、正釋偈.二、又後三偈下,攝疊收束,重釋諸偈。

一、正釋偈又二︰(一)順釋偈文.(二)【何者,如言取故】下,徵釋所以。

(一)順釋偈文者︰然實不實,約事理說.妄非妄者,約情智說。上即如如及相,下即妄想、正智,並屬於名,五法具矣.而其疏文雙牒前二偈文.細尋可知。

(二)徵釋所以.釋中有三︰<一>初句略標.<二>【又欲言其實】下,別釋.<三>【是以物不即名】下,結成。

<一>略標者.亦約智說.故曉公云「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得意而談,所說皆是」.十地論云「如言取義有五過失.若不取著,實非實等,並皆契理」.故中論云「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則真妄等一一例然.無非當也。

<二>別釋者.亦約理釋︰以理圓言偏,言不及故.以實非實等,相即相奪.一一圓融理致包含故。

<三>結成者.於中又二︰《一》正結.《二》【是以什公】下,引證。

《一》正結者︰此亦肇公不真空論意也.在文可知。然此言因破汰公本無論後結成言也.彼論具云「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而實無.故非有,有即無也.非無,無即無也。尋夫立言之本旨,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於物,則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真諦獨靜於名教之外.豈文言之能辯者哉」。今但引其結文兩對耳。言【物不即名以就實】者,物體虛無,無當名之實也。【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但假立,無得物之功也.若名即物,召火即應燒口.若物即名,見物即應知名.今不爾者,明俱非實.故不相得也。

《二》引證者.即悟玄序︰其前文云「夫玄道不可以設功得.聖智不可以有心知.真諦不可以存我會.至功不可以營事為」.今疏即次下之言.此上二對反顯難思.疏文所引即順明難思。【忘言】者,捨筌蹄也.【虛壞】者,離取著也.【冥心】者,不已見也.【遺智】者,泯能證也.道理真聖大同小異。然上三即法.後一約人。道者虛通,即前玄道.理揀於事,即前至功所契.真揀於俗,即前真諦.聖揀於凡,即前聖智。故有心不契.遺智方知。若有契合.復應拂.故彼次云「雖云道合,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雖云聖同,不求於同,同者同焉.無心於合,則無合無散.不求於同,則無同無異.超非於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於萬是之內,是所不能是焉。非所不能非,則無非矣.是所不能是,則無是矣.無異,足令得意。

又後三偈,亦如次明三無性觀。又此五偈合前四喻︰初以流轉,合水漂流。次頌合火︰火本無生隨緣生故。次頌合風︰風即空無,因見物動,妄謂有故。次頌合地︰法眼見理無分別故。後一總顯︰令亡言故。又前五偈是印成答.次四出所以答.後一奪令亡言。文殊一問,以含多意.覺首縱答,體勢無方.逆順研窮以顯深致.幸諸學者不咎文繁。

二、疊,重釋上之十偈.從後漸收.於中有二︰(一)正收.(二)【文殊一問】下,結歎。

(一)正收中,自有三重︰<一>收後三偈為三無性觀.<二>【又此五偈】下,合前四喻。<三>【又前五偈】下,重總結。

<一>收後三偈為三無性觀者︰唯識論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初則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釋曰︰謂依遍計所執性說相無自性性.由彼體相畢竟非有.猶如空中華、繩上蛇故.故今偈云「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自性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始妄執自然性故.故今偈云「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性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故今偈云「若實非實、若妄非妄,皆是假說」.實即圓成.非妄即契圓成之智。圓成之智成於出世.並是假名.實尚存.何況非實.舉況總結.故云其非實.妄及世間一時總遣。

<二>合前四喻者︰由依此義,十偈正答.亦可分四︰初諸法無體性一偈,法說宗因.次四偈舉四同喻.三有四偈別合前喻.四者末後一偈結成前義.則五分具矣。

<三>重總結.十偈可知。

(二)結歎者︰緣起深理,幽玄該博.故問答包含.今釋竭愚發揚玄旨.勿以經少,責疏文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