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药神:这个天价救命药,也是胃肠间质瘤的「孤儿药」

 369蓝田书院 2018-07-17

一夜之间,《我不是药神》,一部这两天才刚刚上映的片子,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赞誉。



故事闪现回到 2002 年。(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程勇(徐峥饰),经营着一家没什么生意起色的印度神油保健品店。和大多数小人物一样,却遭遇了他迈不过去的大事件:父亲病危、穷得叮当响、同时前妻还要带走儿子。混的是值得大多数人同情的那种惨。


不过偶然的一下子,他发现了国内的某些白血病患者,需要依靠一种叫做「格列宁」的天价药物续命,而且仅此一种药才能续命,「格列宁」,简直是「孤儿药」中的战斗机。而这种药,却在神奇的国度印度,可以以几十分之一的极低的价格买入印度药厂生产的仿制药。尽管和进口的「格列宁」这种原研药比起来,印度产的「格列宁」的安全性和疗效都没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同,甚至连购入途径都是「徘徊在合法边缘」。但是需求就是市场,这个小人物程勇就做起了这个「代购」生意。



所以在药品买卖「代购」的长篇故事里,穿插着白血病人绝望的抓稻草的身影,穿插着侦办假药警察的为难,本来只是只关金钱的故事,却因为掺入了生死、法与情的成分,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故事。


一部带着泪的「喜剧」,一部令人期待会在中国影史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电影。



而更为魔幻的事,这个故事真正的发生在我们同生的这片土地。


而「格列宁」,正是明星药「格列卫」的化名。这个魔幻的故事,的的确确的悄无声息的发生在格列卫这款明星药身上。


格列卫,化学名 Imatinib(INN,伊马替尼),是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研发的一种针对酪氨酸激酶 BCR-ABL 的分子靶向药物。在欧、澳及南美洲被称为「Glivec」,在美国则被称为「Gleevec」。如果我没记错,也是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分子靶向药。


曾经对于很多人甚至医护人员而言,也是不甚熟悉。


这款药,不仅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还可以以及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成人患者。


所以每次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后,同他们讲起格列卫,常常会这样开头:「还记得原来那个新闻讲的有个人跑到印度给患者买印度仿制药的故事么,他去买的药,就是这个格列卫...」


从现在开始,恐怕我再也不需要这么费劲的去费劲的解释这个明星药了。


就是我开头讲的,这部刚刚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作为一个少见的国产高分、直面现实的电影,被无数媒体褒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看,刷遍了朋友圈的文章也让我了解到了这个电影正是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给患者讲的这个故事。


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知道了「格列卫」,知道了一群不为外人知的苦苦挣扎的白血病患者需要靠这个药续命。


可更不为人知的,是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患更为低调的胃肠道间质瘤,「格列卫」同样也是他们能控制病情的唯一的救命药,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孤儿药。那些电影里演绎的白血病患者的挣扎,亦同样发生在这些病人身上。早些年的时候,我亦见过很多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放弃用药控制病情,而间质瘤复发来再次就医的患者,除了长叹一口气,也不知说什么。


那么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呢?是胃癌的一种么?


说起来我们很熟悉的胃癌,胃肠间质瘤并不属于胃癌。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而胃肠间质瘤是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虽然都是胃肠道的肿瘤,但是因为「变坏」的细胞来源不同,两者并不能归为一类。


比起胃癌这种高死亡率、高患病率的令人闻风丧胆的「明星」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要相对低调得多。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 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除了部分患者是体检胃镜发现的胃肠道间质瘤,更常见的是患者表现出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来就医,胃镜发现的。


胃肠间质瘤从食管到胃、小肠、大肠整个消化道均可以发生,但以胃部最为多见。因此,如果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粘膜下有隆起,首先考虑是不是间质瘤的可能,应该做进一步做超声胃镜检查。


虽然没有胃癌那么「名声在外」 ,可胃肠间质瘤,既然也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也具有其独特的「令人闻风丧胆」的坏能力。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不一,但都有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以血运转移和胸腔广泛转移最常见,较少转移到淋巴结、骨、肺。


转移!


转移!


转移!


一言不合就爱转移的「臭毛病」是胃肠道间质瘤给大家最大的印象。


更让人心累的是,间质瘤在治疗方面,胃肠间质瘤对传统的放疗、化疗不敏感,而且容易复发。大多数那些普通的抗肿瘤药,对他都是束手无策。


但值得庆幸的是,自从这个格列卫(伊马替尼)问世以后,身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也有了控制病情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病人,先依靠外科手术进行间质瘤的根治切除。但是,经彻底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复发率仍高达 80%。这与它细胞生长活跃及患者本身的基因突变有关。所以对于中高危患者来说,术后要继续进行伊马替尼的药物治疗,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一般对于整个消化道来说,越往下其恶性程度及复发率也越高。


即使如果无法手术,可考虑术前进行 6~12 个月的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可缩小肿瘤体积,争取手术机会。


伊马替尼,作为唯一可以救命的「孤儿药」,可使 85% 以上的恶性转移或手术不能切除的间质瘤病人取得明显的疗效。由于是靶向药物,作用靶点精准,其毒副作用较传统化疗药物明显减轻,绝大部分病人都可以耐受。


即使是晚期转移复发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也可采取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把肿瘤变成一个慢性状态,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因此,尽管胃肠间质瘤让不少患者在一开始万念俱灰,但如果进行手术切除,术后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回归工作岗位,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这样的结局,令人充满向往。


殊途同归,那些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及现实中的那些白血病患者一样忧虑的问题,同样摆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面前:动辄 23500 元一盒的天价格列卫,该让人何去何从。


以前常常有患者捡着印度代购「格列卫」的小卡片问我:杨教授,你说我要不要试试这个印度仿制药?


这个问题着实难以回答。


这些「来路不明」的仿制药肯定不如原研药格列卫用着踏实,可钱,也是最大的问题。


仿制药和原研药,也许是 99% 的相似度,可就那 1% 的差距,或是原材料的差异、或是辅料的差异、或是工艺的差异,都可能产生十万八千里的区别,其间产生的副作用,都是令医生和家属最担忧的地方。


尤其是近年来也常见到的新闻:将国内的小作坊做的假药,包装一下带到印度,然后寄回中国,假装是正儿八经的「印度货」。


不只是奶粉、奢侈品可以这么造假,连药也这么搞了。


那些「印度货」我们尚不放心、更不敢信誓旦旦的推荐给患者,更别说这些真的「假药」了。


而正是处于违法、监管的边缘,质量上的保证,似乎只能随缘了。


不过令人振奋的是,大家看着《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对高昂的天价格列卫咂舌感叹,但殊不知,格列卫在最近几年,在国内的许多省份,以及陆续进入到医保里面。而且国内同样也有一些药企获得批准,可以生产上市格列卫的国产仿制药。


所以近年来,我们诊治的间质瘤患者,基本都有药可用。以前动辄一盒两万多的吃不了几天的花费,现在基本一年的费用在医保的帮助下可以控制在万把多块钱。


不过依然还是很想给这部电影点赞,记录了这样一群热爱生命不言放弃的人抗争的身影,给大家不只是感官上的震撼,以及更多深入复杂人性的思考。


也许从此之后,格列卫不再遥不可及,可历史值得铭记。


作者:郑大一附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振(个人公众号:Dr杨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