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小云:社工助力“迷途”退休老师重拾生活信心 | 案例

 汐钰文艺范 2018-07-17

文/惠州仲恺高新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杨小云

 

一、背景介绍 


(一)接案原因及当时呈现的问题

服务对象本人自行来到社会工作者办公室,向社会工作者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苦恼。称去年退休后整天没事做,在家里太闷了。而且感到自己老了,没用了,自我价值感特别低。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的技巧,和服务对象一起感同身受,表示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拉近距离。此后,社工问及退休快一年了,关于无力感这回事是否有努力采取办法去化解。服务对象称早上送孙子上学、买菜,买菜的过程中或者回来小区的时候,会和邻居们唠唠嗑。但是,中午、下午时分都呆在家里,丈夫、孩子、媳妇都外出工作,就一个人在家,感觉时间太漫长、太难过,而且经常很闷,觉得大家都有事做,自己闲着,呆得久了脑子不好用了,会感觉自己老了,没用了。想找社会工作者帮忙改善现在的状态。  


(二)背景资料

1.背景资料家庭背景(可用家庭结构图描述)


服务对象、老伴,和儿子一家三口一起住。老伴在公交站做管理,儿子现在自主创业,媳妇做人力资源的工作,孙子上幼儿园。一家人相处和睦共融,家庭幸福。    


2.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重要生活事件或发展过程)

服务对象自去年退休后,一直在家闲着。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受万人尊敬的教师岗位离岗后,突然陷入退休的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落差相对大,一时间难以适应,并且,会觉得自己到了退休年龄,老了,没用了。闷在家里憋得慌,觉得脑袋快要生锈了。                                                                                 


3.心理情绪状况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交谈中了解到,其和家人之间相处和睦,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服务对象整体状态尚可。目前主要问题是,自我价值感低。                                                                               

4.社会网络(可用生态系统图描述)

家人:和丈夫、儿子、媳妇、孙子家人关亲近、良好,能保持亲密互动,其丈夫和儿子、媳妇,会劝服务对象多点出去透透气,少点闷在家里,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状态;学校:和学校、同事依然能保持互动,关注学校的状态;但是,毕竟还是脱离了学校,和学校的联结会逐步弱化;居委会:和居委会关系良好,居委有妇女代表大会等会议,会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家长:大部分原始居民都认识服务对象,并且大多以老师尊称,是居民/孩子的老师,表以尊敬;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称以前去居委会办事的时候,有来找社工谈了一下,但是平时没怎么联系。                              


二、分析预估


(一)存在非理性情绪困扰

服务对象认为自己老了、没用,存在非理性情绪。社会工作者认为可运用ABC情绪理论协助其清除情绪障碍。ABC情绪理论创立者艾里斯认为造成人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事件,而主观认识、评价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同样的事件由于我们主观认识、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想法、解释、评价,归根到底是人们对此类事件的信念。情绪障碍者是由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合理信念、非逻辑的思想,在认识各种客观事件时,就会产生错误的解释、评价,进而导致不良情绪及不适当行为反应。久而久之,产生情绪障碍。所以,消除情绪障碍最深刻、最持久、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想念、价值观、信仰。


(二)协助服务对象多点参与社区公益,重新构建自信心、找回成就感,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其次,服务对象退休后离开了劳动岗位,常呆在家里,没有了施展其才华、特长的平台,深感失落。活动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对于一个正在变老的人,活动变得尤其重要,因为其健康和社会福利都有赖以继续参加活动。每个人都在社会的互动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正是通过社会互动我们才懂得什么在社会上是适当和不恰当的,才知道做事的动机,甚至自己的自我形象。我们的世界观,对自己在世界上地位的看法和自我鉴定都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活动得到的。可见,社会活动是我们生活的核心。社会活动如此重要,竟致我们的社会程度能决定我们是“顺利地”还是“不顺利地”进入老年过程,就必须保持足够程度的社会活动。他们认为,年老的人应该寻求 活动角色。如果一个人尚能参加社会活动,他(她)就会取得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生活的满足感也更大。社会工作者认为,协助服务对象多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如当志愿者,利用其所长来为社区作奉献从而提升自我的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以此来提升自我效能感和生活的满足感。      


三、服务计划


(一)目标一:引导服务对象清除“我老了,很没用了”的非理性情绪障碍,重塑积极乐观的主观意识,提升自信心;


服务策略:运用ABC情绪理论,引导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信念、非逻辑的思想,进而再建立积极乐观的主观意识。


(二)目标二:协助服务对象多点参与社区公益,重新构建自信心、找回成就感,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服务策略:让服务对象多参与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可以施展其特长的服务,如暑期的课业辅导,可施展其教学特长,重新找到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多参与中心的志愿服务、老年人服务,可充实退休生活。


四、实施过程


(一)解决非理性情绪困扰的问题

最初跟服务对象接触时,她精神面貌很差,没有精神、憔悴、失落、唉声叹气、不自信,并且总是频频发出“我老了,没用了”之类的负面语句。在辅导的过程中,服务对象也还是频频摇头、唉声叹气,对自己退休以来的这段日子表以不满以及失望。针对服务对象的情绪问题,社工在辅导的过程中,运用同理心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接纳当下的自己和状态,使得其得到理解与支持。并运用ABC非理性情绪理论,让服务对象审视自己这段时期的外显行为、主观意识和认知,是如何 一步步让其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其回想,主要是退休后,整天没事做,呆在家里就会胡思想乱想,觉得自己没用。


社工为其分析,造成我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事件,而主观认识、评价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同样的事件由于我们主观认识、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想法、解释、评价,归根到底是人们对此类事件的信念。例如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精神状态不好、失落、不自信的原因,不是自己老了这个客观事件,而是其主观意识、评价“老了就没用”才直接导致了她的情绪。情绪、状态不好,是因为退休后的生活状态改变了,缺乏活动、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造成的。解决这件事情,只要重新找一个平台即可。


(二)解决社区参与问题,重塑自信心,充实退休生活。

以前,服务对象的生活比较单一。早上送完孙子上学,中午、下午时分都呆在家里,丈夫、孩子、媳妇都外出工作,就一个人在家。现在,服务对象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她积极带领团队参与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公益服务,如暑期课业辅导、“井盖很忙”禁毒宣传活动、面点兴趣学习培训、家园巡逻志愿服务队、社区乐龄表演队、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开幕暨第一届老人节才艺展示、“迎重阳,庆佳节”XX社区、XX村联谊活动。逐渐搭建自己的退休朋友圈和支持网络,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且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充实了退休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学乐”。


五、总结评估

经过半年多的辅导,服务对象在情绪上、状态和自信心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其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逐步处理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并且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特长服务居民,在充实退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重塑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并且,其还自荐成为我们志愿队的队长。原定的服务目标基本达到,服务对象也有较强的意愿独自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因此社工与服务对象协商,决定结束辅导关系。


六、专业反思

本案例是一个成功的个案辅导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服务目标,有以下几点经验分享:


(一)处理类似的个案,应积极与服务对象取得联系,并跟进案例进展,在其每做出一点努力的时候,应给予表扬和认可,逐步将其从失落的泥潭里拉出来。


(二)个案服务的过程,不仅仅是面谈辅导的过程而已,需要结合中心的相关服务加以配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服务效果。本案例中,除了面谈辅导之外,中心的兴趣类、常规类和成长类服务也给到案主很大的帮助,甚至帮助服务对象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处理老年人个案,在为其提供志愿服务平台的时候,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若是需要外出或者时长较久的户外运动,应尽量避免。

    

(四)在辅导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及付出的重要性;在选择服务内容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兴趣,若其兴趣浓厚,则会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情参与进来,并收获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