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时珍与秦岭小考

 鉴益堂 2018-07-17
每每提到“药王”,顾名思义,我们都会想到孙思邈。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位伟大的“药王”,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著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父亲教育我,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经常给我讲“药王”李时珍如何经历了28年艰苦时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自1565年起,走过各大山川采集药材,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8个寒暑,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除了讲故事,父亲常常带我上山采药,教我认识一些中草药,如盘龙七、华山参、华细辛、手儿参、黑洋参等。父亲告诉我学医的家训三要素:医德好、技术好、态度好,并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给我讲了一遍,让我明白什么叫“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从此,我把这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也把这句话当成了我毕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成年后,我成了一名中医,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也为了自己能在医学界有更深的造诣,我便追寻着“药王”李时珍当年走过的路,在陕西秦岭山寻找他的足迹。
《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陕西秦岭山上不少中草药,例如对七药鼻祖“三七”解释道:“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或云名山漆),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至此也使得后人对七药有着众多解释。为了寻找“药王”李时珍的足迹,我先后多次登上秦岭太白山认药、采药,并结交了不少药农朋友。
翻阅正史,并没有关于李时珍来到秦岭采药的记载,但是秦岭山上有中草药两千多种(华山中草药有900多种,少华山有600多种,太白山有1000多种),而《本草纲目》一书中记录了不少秦岭山上的中草药,李时珍写书历时28年,为了准确地记录这些中草药,他亲赴秦岭,不止一次两次,甚至更多,但历史上却没有记载这一壮举,或许是他不愿张扬,只是留得身后名罢了。
根据祖上几代人对中医药文化和《本草纲目》的深入研究,父亲推测了李时珍来秦岭的几个证据:其一,中医本科教材医古文一书 有述其“入陕西省秦岭山石泉县以东”的汉水流域”;其二,李时珍“采访四方”“乐道遗荣”,这么大的秦岭,这么多的中草药,若没有来,何谈“采访四方”呢?;其三,李时珍考证药材用了28年时间,有充分的时间来秦岭考察;其四,中国七药多达470多种,而秦岭特别是太白山至少有七药100多种,李时珍不可能不来。
每当我来到秦岭山采药,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药王”在山上采药的情景:一位粗布薄衣的老人,背上背着大竹筐,里面装满了花花草草(各种中草药),手持竹竿,每发现一处奇花异草,便要尝花尝草,并仔细地逐一做记录,走遍了漫山遍野的沟沟壑壑,不论是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还是泥泞不堪的险境绝路,不论是酷暑炎热的三伏天,还是严寒冰冻的三九天,他从繁星闪烁、天未亮就出发,到傍晚月亮爬上了树梢才归来。整个大山都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或许,那些珍稀的草药上面的露珠,还有可能是当年李时珍采药时流下的汗水呢!无论历史是否记载,我都坚信他一定是来过秦岭山的。如今,我沿着他当年走过的路,在这苍茫的大山里,一步一个脚印,这其中的滋味只有身体力行后才能懂得。
搁笔之时,我借用郭沫若先生为李时珍墓前的题词结语:“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袁邡)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21174827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