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救专家|抢救溺水者,人人应该掌握的两个技能!

 昵称54geO 2018-07-17


刀先生按:长江汛期,翻沉的“东方之星”让人揪心。今特约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李文放,教您掌握抢救溺水者的两项基本技能。




本人曾多次参加军、地应急救援,包括2008汶川大地震、2015年上海踩踏事件等。本次沉船事件,大自然几乎没有给到我们反应时间;即便是两军对垒,舰船被对方火炮鱼雷击中,通常也不会这么快倾覆。在并不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我有几点粗浅建议分享给海上柳叶刀的读者们,仅供参考。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穿救生衣。


很多人觉得这一条不具备生活常识,可操作性差,但不容否认,穿不穿救生衣,结果会完全两样。

2、事故发生后,一定要及时呼救,及时示警。


只有让外部、周遭的人获知险情,遇险者才有可能获救。


3、最大限度的保持镇静,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尽早站出来,振臂一呼。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群体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慌乱无序是正常的,如果有人能够站出来充当leader,必然会减少伤亡,增加幸存机会。譬如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4、掌握一些基本急救知识非常重要。


我将在下文中,为大家介绍抢救溺水者的两个急救技能。




溺水等严重意外发生之后,如果溺水者出现呼吸中断和心脏骤停,有两件事,我们必须分秒必争,越早做,抢救过来的概率越大。

技能一:生命的拥抱


溺水分为“干溺”和“湿溺”,干溺指下水者因哮喘、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气道痉挛,导致气道关闭,所以溺水后气道不会大量积水。而湿溺的情况则占70%,水是会进入气道的。为此,控水是必要的措施。


如何控水?国际通行的做法叫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也称为海氏手技,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发明的。


1974年,海姆里克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纽约前任市长埃德、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等等。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具体操作如下:


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


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这样由于腹部下陷,腹腔内容上移,迫使膈肌上升而挤压肺及支气管,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从而将异物(水)从气管内冲出。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水被排出。


要切记:控水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否则耽误气道通气的时机。




技能二: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开始。


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认为,要提高心跳呼吸聚停抢救的成功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备紧急时立即采用。


1、必须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救护人站(或跪)在溺水者一侧,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这个部位相当于双侧乳头连线正中。有口诀曰“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即指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放在胸廓的正中处,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挤压的部位。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双手重叠再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地冲击性地进行按压。


按压深度:4-6cm;频率:>100次/分钟,坚持按压到心脏恢复自主跳动。




2、鼓励人工口对口呼吸


步骤之一:溺水者仰卧,头后仰,颈下可垫一软枕或下颌向前上推,也可抬颈压额,这样使咽喉部、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易吹进气去。解开溺水者的领带、衣扣等,充分暴露胸部。


步骤之二: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捏住溺水者鼻孔,嘴对嘴将气吹入,然后观察溺水者胸廓的起伏,每分钟吹气12~16次。如果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可对鼻孔吹气即口对鼻人工呼吸。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溺水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气后胸廓略有起伏为宜。


3、具备条件者,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协调进行
 
在现场,如为两人进行抢救,则一人负责心脏复苏,一人负责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是为30:2;如现场只有一人施救,首先要保证胸外心脏按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