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中医书籍”

 至诚金方 2020-08-19

只要会看书就能弄懂中医?

其实真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我现在是不敢和朋友去逛书店,特别是看街边摆地摊的书摊。面对着那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甚至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的所谓中医科普、中医养生、中医治病以及和中医有关的饮食、起居、生活百科等书籍,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怵目惊心,但仔细看看,常常让我看的脸红耳赤,目瞪口呆。

看看那些书籍:你是养生智慧,他就是不生病的智慧;你是求医不如求己,他就是百病自我疗法;你是健康大师,她就是养生圣母;真不得了,或者是你抄我的,或者是我抄你的,各说各的理,各指各的路,僧、道、儒、易、医,还有很多诸如刘太医等的秘传、祖传等等五花八门,甚至有的是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看看这些书名,仿佛就让人觉得医学科学发展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停止了,有了这些养生智慧,不生病智慧,治病可以不求人的中医验方、秘方,大可不必需要医院,需要医生了!只要你买书看,照着学就可以了。

其实,中医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到只要你认得字就可以自学成才?只要你会看书你就可以弄得懂中医是什么玩意?看得懂生命的真谛,医学的道理?只要你听到或看到别人告诉你一两个验方你就可以包医百病,长生不老?

郁闷呐,我每每被问起,像我这等经风雨见世面也不少的人也会脸红,到现在,只要是在不认识的人面前,我从不敢公开告诉人家说我是中医!我怕呀!

你这么几下子就把医学科学给废了,你这么几下子就把人家的活路给堵住,写一两本书就成为名家大家了,也还把当西医的给得罪了,这怎么行?!俗话说:做人要厚道嘛!

我在我的那些热爱中医的朋友们面前时常要面临这些问题:这本书这样说对不对?那本书那样说是不是?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哪种说法为什么?这样的例子是真的吗?这样的事是不是可以啊?等等等等,让我穷于应对。

事实上我只能说的是:这些问题根本上不是可以用是不是,对不对来回答的。因为你问的看起来虽然是一个问题,但我要回答的却必须是用一门学科,一套理论,一系列论证来解释才能完全给你解答,不是我故弄玄乎,也不是我云里雾里,而是因为那些原本是真的已经被变成假的,那些原本是对的,已经被变成错的,那些原本简单的已经都给复杂了,那些原本清楚的已经给模糊了,所以,我必须正本清源,从头开始来解释。你说我累不?

因为我觉得我是中医,我应该尽我的义务。

我是中医并不是说我要遮丑,或是说家丑不可外扬,我要给他们打马虎眼;也并不是说我要肯定他、解释它。而是我要说的核心的一点:我是中医,中医有中医对一切事物的思辨方式。站在这个角度,我不可能做出一个绝对的判断。请您理解,这就是中医的思维。(如果你觉得很玄,请不要继续思考,后面慢慢可以领会和解释)。

看中医科普书籍你需要点中医思维

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答案,从我是中医的角度来说,我只能教给你一些基础知识,一些基本规律,一些思维的方法,也教给你一些判断的原则,然后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下结论,我想,应该这才是中医。

▍首先,从经验判断的常识来说,我想:书摊上的任何一本署名的个人著作,他仅仅代表他个人的想法、看法、经验和判断,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必定存在个人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偏颇、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和他选择的实验对象的人群、教育、素质、地域、人种、伦理等等的差异都有特殊性,谁都不可以完全的重复,谁都不可能完全的再现,即便是他自己。从群体来讲这就是个案的差异,从个人来讲这就是个体的差异,所以在没有被重复的接受和证实之前,我们不能马上接受和肯定。事实上,这也是中医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我们也并不是否认书籍这种知识的存在和有用性。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在那些书籍上学到一点东西,首先必须有自己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标准。我有几个我的认识和判断的原则,仅供参考:

一、 这些科普书籍上记载的方药和病例,除了中医传统经方(经方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断锤炼和应用过,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部分方药的统称)和经过全面科学研究证明的现代方剂成药之外,我认为只是个人个案而已,顶多也只能承认他具有特殊性而不一定有普遍性。这只是仅限于他个人经验或实验的结果而已,并没有更多事实和研究的证实。所以在没有得到更多支持的理由之前,除非你是想帮作者做做实验验证一下,否则你还是保留谨慎态度为是。当然除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之外:比如喝开水可以止渴;饿了应该吃饭之类的知识,我想应该是对的,可以记住。

二、 这些书籍上所记载的药物和食物,或是某种草药之类,你要记得看看他们写得是否就是和你认识的那一种是否一致,或是同类?或是同名?还要考虑有没有品种差异?地域差异?种植差异?炮制差异?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你所想象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的。所以中医为什么会经常给某些大家诘难,就是因为它有它的特殊性,比如,上述所说的问题,以及地域性季节性等等。不像西医,不管中西人种,不论天南地北,更没有春夏秋冬,寒热暑湿,只要是葡萄球菌感染就用青霉素,链球菌感染就用链霉素,一成不变。而这些本来都应该是交给专业人员才懂得去处理的事情哦,既然如此,你不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你还会想什么都去试试吗?

三、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位名家,想要相信他,要吸取这些医学名家的经验和精华,那么你还应该分析他们提出的方药的过程是否符合中医临床的基本过程:辨证施治过程。他们的理、法、方、药是不是都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因为作为大家,他们是会很清晰的告诉你他们的思考辨证过程的,这样也许你可以拿来参考参考。

但,这也只限于你已经懂得中医基本知识才可以判断。而如果你连中医是怎么思考问题的都不知道,就凭书上说:用桑葚子可以治疗咳嗽;用生芦根可以治疗哮喘;那么你大可一笑置之,因为你不明白,因为你不懂,所以你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用,你也不敢用,所以还是不要试,留给他们自己试罢了。

▍最后,顺便说说,许多这样的书籍都不免会引经据典的告诉你平时可以对身体小毛病可以怎么样做怎么样办,且教的最多的是自我针灸、自我按摩推拿或是所谓练功,练气功等方法。我也认为,除非是你周边有懂得这些内容的专业人士,也许你有兴趣可以向他学习学习,但如果没有,我还是忠告你能免则免,以免轻则皮肉泼损,重则伤及身体,得不偿失。如果你还是想学,还是来找我吧,不过记得带点礼物或是记得带学费就是了。

总之,我认为中医科普著作,充其量来说也只是科普嘛,也即是普及一下中医知识。所以它不是教科书,你也不是医学生,不能依葫芦画瓢。你以为中医在大学学五年是白学的吗?看看中医的科普书籍,了解一下中国的医药宝库,学习作者如何组织文章和编写故事的能力,学习别人写作的优点和长处,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关注身体健康,尊重医生,多一些机会来请我吃饭,那就是你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的回报了。哦不,不,还有,看这些书籍,也是给你的阅读增加一种类别,让你可以在聊天的时候增加一种题材,对一些没看过这类书或暂时还不懂的人忽悠忽悠,让别人也崇拜一下,这也可以了吧,不要太贪心。

所以说,中医科普书籍,还是有用的,不怕没销路。

有空我也想写写。

 ◆  ◆ 

作者简介

口口黄德裕,1963年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

口口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及急诊科主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主任;后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副主任医师、院长;现任佛山市仁和中医院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产业化分会理事。曾发表多篇省、部及国家级医学及科研论文。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知乎专栏:如何去美国做中医师、针灸师

 【大医说】颜德馨:还西洋参本来面目,冠心病患者尤当慎用

◆ 国医大师邓铁涛新年寄语:正确认识中医,挺起中医的脊梁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