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等地区流行较广,近几年广东也有散在发病,值得引起注意。本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温疫”、“疫疹”、“疫斑”的范围。兹就刘仕昌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加以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1毒热夹湿为其病机 刘仕昌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为温疫热毒,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元气不足,阴津亏损,温疫热毒乘虚而入。温疫热毒其性酷烈,传变迅速,极易化燥伤阴,故病邪侵入人体之后在卫分停留时间短暂,很快传入气分,出现气分热炽;气分热毒不解,则可深人营分、血分,一可见气营两燔或气营血俱燔等证型。如疫毒内陷,气阴大伤,正气溃败,则可出现津气欲脱。热毒深入下焦,劫伤肾阴,肾阴枯涸,化源告竭,可致少尿、尿闭;若阴损及阳,脾肾虚惫,下元不固,膀胱失约,则可见多尿。当热毒已衰,正气渐复,病则进人恢复期。 由于岭南地域气候炎热,雨湿偏盛,或贪凉饮冷,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化热,湿热内蕴,外界湿热之邪与内生湿热相合,使本病病机表现毒热夹湿,其临床表现和治法有别于其他地区。 2治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本 刘仕昌教授认为对岭南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发热期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为原则。 初起邪在卫气,波及营分,症见发热,恶寒,头痛,目赤,恶心欲呕,全身关节酸痛,纳呆,腹胀,皮肤斑点隐隐,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气解表,解毒泄热,佐以凉营祛湿,常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解毒可加入大青叶、板蓝根、黄芩之类;凉营可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等药;祛湿可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等。 气营(血)两燔,症见高热不退,头痛,腰痛,周身骨节疼痛,面如醉酒貌,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目赤咽红,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也可见鼻衄、吐血、便血,舌红绛、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营止血,佐以祛湿,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斑疹及出血症状明显者,加紫草、三七末、丹参;头痛剧烈者,加白蒺藜、菊花、苍耳子;骨节疼痛者,加秦艽、葛根、防风;湿浊明显者,加茵陈、薏苡仁、佩兰、滑石。 至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在岭南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较少见。若少尿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除服用滋阴养液,解毒利湿中药外,常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崩大碗各30克,槐花、枳实各15克,浓煎至2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对促进排尿,解除尿毒症,缩短病期都有一定作用。 3后期治宜清余热、补气阴 流行性出血热至多尿期、恢复期,属本病后期,治宜清余热、补气阴为主。 多尿期症见低热口干,尿频且量多清长,腰酸神疲,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治宜清除余热,养阴生津。方药:茵陈、知母、葛根、女贞子、墨旱莲各15克,茯苓、黄芩、天花粉、覆盆子、益智仁各12克,生地黄20克,山药30克。 恢复期症见身热已退,斑疹隐退,神疲懒言,纳少,或头晕耳鸣,舌红、苔少,脉弦细。治宜补益气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太子参、生地黄各20克,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白芍、麦芽各15克,鸡内金12克,甘草6克。 4对危重症状应及时处理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感受温疫热毒,具有发病急剧,热势亢盛,病情险恶,传变迅速,症候变化复杂等特点。若邪气太盛,正气虚弱,往往出现危重症状,应变之法必须及时。 刘仕昌教授认为,只有及时处理这些危重症状,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如出现水气犯肺(急性肺水肿),可用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利水。方药:葶苈子、紫苏子、黄芩、车前子、茯苓各15克,北杏仁、桑白皮、丹参、泽泻各12克,大枣6枚。 若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亦可用醒脑静20毫升加人5%葡萄糖氯化钠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全身弥漫性多腔道出血,可用云南白药1克内服,每日3次,或用紫地合剂50毫升、紫地宁血散2支内服,每日3次。 若见抽搐痉厥,可用止痉散2克,每日3次,或用紫雪丹。高热、昏迷、抽搐时亦可配合针刺治疗。 5病案举隅 林某,男,37岁农民。1990年5月3日初诊。 患者以发热,恶寒,头身痛2天入院。入院时症见:发热(体温40℃ ),恶寒,无汗,表情淡漠,神疲乏力,面、胸部皮肤潮红,鼻衄,咳嗽,痰中带血丝,咽痛,口干,全身肌肉疼痛,纳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59×109/升,中性粒细胞66% ,淋巴细胞28%。谷丙转氨酶82.74单位/升。 诊断:暑湿疫。辨证:热毒夹湿,气血两燔。治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佐以祛湿。 处方: 金银花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 薏苡仁30克,大青叶20克,滑石20克, 黄芩15克,丹参12克,佩兰12克, 黄连10克,牡丹皮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上午、下午各1剂。8剂。 5月7日二诊:体温降低(体温38℃ ),神疲乏力,面、胸部皮肤仍潮红,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黄连、牡丹皮,加生地黄25克,茯苓15克。继服4剂,每日上午、下午各1剂。 5月9日三诊:服药后体温已正常,精神好转,皮肤潮红消退,腹稍胀,大便每日4次、质烂,小便量多(每日3700毫升),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此为热病后期,气阴两伤,治宜清除余邪,养阴生津,佐以行气除胀。 处方: 茵陈20克,薏苡仁20克,大青叶20克, 太子参20克,白茅根30克,生地黄25克, 茯苓12克,黄芩12克,佩兰12克, 莱菔子12克,厚朴10克,桅子10克, 水煎服,每日上午、下午各1剂。 病者后期出现多尿,尿量最多至每日4500毫升,经用清热祛湿,益气固肾,诸症基本消失,痊愈出院。 按 本例经广州市防疫站检测流行性出血热荧光抗体阳性,滴度1:1280,诊断明确。发热期以清瘟败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血,由于兼夹湿浊,故加薏苡仁、滑石、佩兰、茵陈等清热祛湿。后期出现多尿,加强益气固肾之品。治疗针对病因、病机,故取效快捷。 点击底部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