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家庭教育,父亲是爱你的,只是陪伴的方式不同,我们缺什么?

 阿冷上学 2018-07-17

本文参加了【护苗 • 成长】有奖征文活动

家庭教育,父亲是爱你的,只是陪伴的方式不同,我们缺什么?

陪伴的教育的方式

1

今天要分享的话题,来自两篇文章,第一篇,没有找到出处,甚至没有题目,经常被当做阅读题的《爸爸,我自己上来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的一个父亲,时间地点,一概不明,只知道事郊游,也就是带孩子出来玩去钓鱼,由于孩子的好奇,跳到大坑里玩耍,结果没办法上去的故事。

2

第二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是56年前的事情,因为六个孩子的无聊,而去爬上悬崖,但作者本人,可能是因为身体自小就不好,所以很少冒险,最好被小伙伴忽悠到了悬崖上,伙伴们顺着崖顶的曲折小路回家,最后父亲来找自己的孩子。

3

这两个故事,有个共同点。父亲没有直接参与对孩子的救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故事一,在附近一直等,直到天黑以后,孩子自己爬上来;故事二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慢慢的自己爬了下来。

当然,都是写父爱的文章,也许父爱的样子就该是这样。在严厉中伴随着保护,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守候,在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学会成长。保护是重要的,在保护下学会成长是教育中最难最到的。

‍也许我们不缺陪伴,而是陪伴的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孩子都不会缺陪伴。有哪个父母不是爱自己孩子的呢?问题是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有没有学会成长,有没有变得坚强,变得更加独立,而不是只是一旦遇到困难就向家长求援。教育需要的是陪伴,也不缺陪伴,或者说我们陪伴的方式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帮助孩子的方式有问题。

陪伴的前提下,我们也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故事一父亲经常钓鱼应该对坑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自己则一直守候在坑的附近,直到天黑后孩子自己爬出来,因为父亲确定孩子是安全的;故事二也是天黑以后,在父亲的手电指引下,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只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在移动,父亲用自己的耐心陪伴了孩子的成长,其实父亲就在悬崖下,父亲应该对孩子的处境应该做过判断,也许在孩子眼里的悬崖在大人眼里也就是一两米高的墙而已。并且确信孩子能够做到。

好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可能缺少了陪伴感觉结果都一样,天不黑把孩子救出来不好吗?父亲把孩子从悬崖上救下来不好吗?甚至父亲会招骂,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便不会得到成长,当下次遇到困难孩子会再次向家长求助,直到长大以后,孩子会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生的旅途怎会一帆风顺,不会遇到点困难呢?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自己25岁的时候作为上尉飞行员,曾经驾驶着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蚊式飞机完成了对德军本土的侦察任务,获得了盟军的奖励,并成为当时的“孤胆英雄”。

我想,这应该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悬崖上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爱是一样的,选择陪伴的方式不同

现在的孩子都不缺陪伴,父母只要想陪伴还是能够做到的。同时也要注意陪伴的方法,能够在自己的陪伴中获得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需要父母做出许多时间上的牺牲,甚至需要经历精神上的煎熬。我们有没有时间陪孩子成长?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否能让孩子经历成长?我们是否有陪伴孩子到天黑的耐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